現代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從“培養高分學生”,變成了“培養具有綜合分析能力、高階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人才”,5月30日,校方領導、各省市一線教師、教育行業專家與希沃(seewo)的開發者們齊聚百年名校思茅實驗中學,共話“希沃易課堂”教學的應用成果,并討論如何常態化“智慧課堂”,為培養新型人才打造更友好的學習方式與空間。
顧東玲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實驗中學信息中心副主任
普洱市初中數學學科帶頭人
“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是赴北京師范大學希沃易課堂教學研修的思茅實驗中學初一數學老師顧東玲分享學習心得的主題。
她從自己切身感受到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學困難講起:
一難,班上少數民族學生眾多,思想意識不一,成績參差不齊,教學中,教師很難調動學生全員參與,更難精準地把握學情,適時地給予方法指導和查缺補漏;
二難,很多邊疆少數民族孩子想說卻不敢說,常常被動的學習,課堂上缺少師生之間互動,少了些思維的碰撞,從而缺少表達,長此以往,學生的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得不到發展。
三難,缺少學習資料,教師不能精準地把握學生復習,預習情況。
如何讓信息技術為教學服務,讓學生更好的學,教師更容易教?這是她和同事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她說思茅實驗中學的老師們在使用希沃“學生平板+交互一體機+班優+希沃易課堂”的方式進行教學后,產生的幾大的變化:
1、解決了學生學習參與度不高和難于精準把握學情的問題;
2、解決了想說卻不敢說,常常被動的學習,課堂上缺少師生之間互動的問題;
3、有了互動,學習過程也成了生成性課堂教學資源,及時給予學習方法的指導和鼓勵,充分達成精準化學習,讓技術為提升思維服務,實現從形式熱鬧到“思維的熱鬧”。
但另一些問題也在困擾著顧老師和她的同事們,這樣的一個課堂,如何利其器,善其事?它的理論支撐是什么?課堂上怎樣去落實雙主體,教師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怎么評價?
“希沃易課堂教研組與北師大項目組聯合精心籌備為我們送來了及時雨”,顧老師說,2019年4月,希沃舉辦了“希沃易課堂教學應用研修計劃”,全國23位教師參加了學習,課程內容不僅包含理論指導,也有示范課程和學員親自實踐環節。
“培訓期間,北師大朱京曦博士從理論上為學員們進行了闡述,從《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改革》到《翻轉課堂的內涵與意義》,朱博士的許多理念點醒了我們,有了理論支撐,聽全國優秀教師的經驗分享,再到北師大教育學部信息化教學提升項目組的兩位老師教學示范,我們見識了真正的有生命力的課堂。最后,我們親自設計課程,親自體驗了當學生或老師一把,這帶給我們思想沖擊的同時,也給我們指明了教學的方向和方法,重新認識課堂。”
接著,顧老師分享了她在培訓中最重要的三點收獲:
一、每一種工具都代表著一種教學方式,蘊含著一種教育理念。交互智能平板的出現,帶來了互動的課堂,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工具,讓我們更注重對話與交流;
二、能留在學生頭腦子中的東西不是教會的,是學來的。老師必須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已生成知識,才能真正構建認知結構,這樣,創新能力,成功的快樂才能形成;
三、“翻轉課堂”不是先學還是后教這樣簡單,它翻轉著教與學的關系和結構,它可以支持我們實現從以教代學向以學定教,從傳遞知識到自主發展的深刻變革。
“以前,我總覺得‘翻轉課堂’是發達地區的一種教學方式,我們不具備條件,離我們很遠。事實上,是我們太狹隘了。特別是有了希沃易課堂和學生平板,讓我們可以精準地掌握學生的預習,以學定教已成為可能。”顧東玲老師的一番肺腑之言似乎說出了在場的參會老師的心聲,引發了一陣掌聲。
未來的課堂教學是全員的,個性的,生成的,如何根據學科特點,深度融合信息技術,重新審視自已的教學,啟迪自已新的思維,這是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師要做的改變。
“基于希沃易課堂的翻轉課堂,相信會帶動一大批教學先鋒們挑戰一把新課堂,使我們邊疆的孩子享受到信息技術帶給學習的便利。”這是思茅實驗中學一線教師顧東玲的期待,也是希沃持之以恒奮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