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由江蘇師范大學楊現民教授、華南師范大學田雪松博士聯合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多方科研力量編寫的《中國基礎教育大數據發展藍皮書(2018-2019)》(以下簡稱藍皮書)于今年10月即將發布,敬請期待!在藍皮書即將發布之際,編委會特籌劃“專家暢談教育大數據”系列活動,共邀領域專家為大數據與教育領域的融合發展建言獻策。
首期邀請到的嘉賓是《中國基礎教育大數據發展藍皮書》專家組組長、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教授。他向我們講述了教育大數據技術對于未來教育的支撐作用與變革方式。
記者:當前教育大數據已經融入教育教學場景中,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您認為教育大數據在未來教育發展過程中會占據何種地位?
余勝泉教授:大數據技術在商業、金融等領域都應用的比較早,也比較成熟。而在教育領域,由于結構數據與非結構數據錯綜交錯、教育業務場景復雜多樣,且教育數據的安全性、公平性更敏感,所以大數據在教育領域中的融合應用起步相對較晚。但隨著大數據采集與挖掘技術的日益成熟,教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將會在教育領域發揮出史無前例的變革作用。
從目前教育大數據應用趨勢來看,大數據與教育融合將會在未來教育中重點顯現出以下幾點定位:
(1)大數據是智能教育生態構建的核心前提。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指出要建設智能化校園,加快形成現代化的教育管理與監測體系,推進管理精準化和決策科學化。智能教育是未來教育重要呈現形式,也是當前教育信息化重點努力建設的方向,更是人民對于教育的美好期望。但要實現智能教育,大數據技術是必不可少的。依托教育大數據技術全面采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數據,通過數據擬合、深度學習算法處理,構建教育場景中的教育模型,匯聚應用,逐步形成智能系統和智能裝備,為智能教育生態奠定基礎。
(2)大數據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的基礎支撐。
教育系統運行過程中實時、真實的運行狀況數據,通過建立關聯、聚類、因果等關系,并基于海量的教育大數據和數據挖掘算法,可探索教育系統運行的內在規律,了解教育規律及演變趨勢,并可視化呈現,使教育決策部門可以預測到區域內教育發展的需求趨勢,從而進行科學的教育決策與教育資源配置,由事后補救轉向事前預警,使得教育資源配置過程更迅速,甚至達到實時與即時性。
(3)大數據是轉變教育公共服務模式的重要契機。
傳統教育形態中,教育公共服務優先滿足群體的共性需求,難以顧及個性需求。而借助互聯網與教育大數據技術,通過對教育數據的采集、挖掘與深度分析,可以讓教育者了解每個學習者的學習特征、規律及個性化需求,并為其推送個性化資源與服務。教育大數據技術為個體獲得靶向性的教育服務提供了基礎,提升個體獲得感,進而能實現共性需求與個性需求相兼容的教育公共服務模式。
(4)大數據是推進教育質量監測與治理的關鍵手段。
傳統教育質量監測數據是階段性的、相對靜態化、抽樣性的數據,一般主要凸顯群體、階段化的發展情況。而教育大數據是全樣本、全過程的數據,它能更好地關注個體的微觀、動態的表現,并實現全樣本覆蓋,實時的收集、分析、反饋與改進,對于動態監測教育質量、實現區域教育的精準治理具有重要價值。
(5)大數據是教育管理邁向智慧化的核心推動力。
未來教育將采用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將教育業務全面數字化、可視化與自動化,而且可以隨業務流程無縫流轉,通過可視化界面進行智能化交互,通過智能系統自動響應,將降低信息管理系統的技術門檻,使管理工作更加輕松、高效;對教育業務關鍵流程的實時監控、動態監測與分析,可以實現教育危機預警
;可以開展面向過程、基于數據的遠程督導與評價,促進教育領域實現全方位、隨時的遠程監督與指導;可以開展深度的數據挖掘工作,為管理人員和決策者提供及時、全面、精準的數據支持;可以拓寬家庭、企業等機構參與學校管理的渠道,構建家庭、學校、社區等利益相關者多元協同參與的育人體系,使教育從單一的政府管理向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現代學校治理轉變。
記者:據您介紹,教育大數據將全方面支撐未來教育生態的發展,那請問大數據支撐下的未來教育生態具有哪些特征呢?
余勝泉教授:通過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未來教育可以云計算、普適計算、語義網和物聯網等智能信息技術為基礎,建立虛實融合、萬物互聯的智慧型教育環境體系;以大數據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變革學校教育體系中的課程組織與實施方式、教學范式、學習方式、評價模式、管理方式、教師專業發展方式、學校組織結構,重塑學校教育的體系結構;充分調動政府、企業、學校以及其他教育機構協同參與學校教育治理,構建公平、智能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信息技術的優勢,構建促進學生全面、個性化發展的教育測量與評價體系,進而重構大數據時代的教育業務流程,構建靈活、開放、終身、個性化的未來教育生態體系,助力“全納、公平、優質的教育與促進全民終身學習機會”的未來教育愿景實現。數據支撐下的未來教育生態應該是以智能化、精準化、客觀化、科學化“四化”為主要特征:
(1)智能化:主要體現在教育生態環境的動態變革方面,教育大數據技術能夠動態監測師生及教學特征,并可與人工智能技術、自適應技術結合,智能化調節教育系統各要素。
(2)精準化:主要體現教育資源及服務精準化供給方面,基于個性化學習智能推薦,為教師、資源提供者以及學習者提供精準且適當的資源組織形式和獲取途徑,提供完整的個性化學習的精準化支持,包括學習內容和活動推薦、學習工具與策略推薦、學習專家與同伴推薦等,實現個性化學習服務推送。
(3)客觀化:主要體現在教學評價方面,教育大數據技術支撐教育評價向手段數據化、主體多元化、指標綜合化等方面轉變,全面支撐客觀化的未來教育評價生態的形成。
(4)科學化:主要體現在教育決策方面,未來教育生態中包括師生、家長、教育管理者在內的教育各主體都能依據數據得出個性化的教育數據結果,并可將結果反哺于教育。
記者:面向未來教育發展目標,您認為目前我國教育大數據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重點著力?
余勝泉教授:宏觀來看,目前我國教育大數據發展在制度保障、參與主體、治理體系、基礎條件等層面存在一定的問題。面向未來教育的目標,我認為目前教育大數據至少還需要在以下四個方面重點加強:
(1)健全數據驅動教育治理的頂層設計,加快形成穩固的教育治理合力;
(2)提升教育相關主體的數據意識與數據素養能力,構建與教育大數據未來發展相適配的人才隊伍,重點加快教育大數據專業人才的培養;
(3)建立并完善基于大數據的教育公共服務供給治理體系,推進教育資源與服務治理方式變革;
(4)加快完善各級各類教育大數據基礎平臺,并與教育相關領域的數據實現無縫對接;
(5)加快研制強制性的教育大數據保護與利用標準,規范大數據利用行為,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結語:感謝余教授的分享,對教育大數據未來重點突破的方向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吨袊A教育大數據發展藍皮書(2018-2019)》組委會定于2020年10月22日下午在重慶金陵大飯店三層金陵廳舉行成果發布會,歡迎業內人士報名出席,共同推進大數據引領未來教育邁入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