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第八個重要戰略任務當中說到,要利用現代的科技來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
由江蘇師范大學楊現民教授主持,北京師范大學余勝泉教授,陜西省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朱選文主任,江蘇省徐州市電化教育館周巖館長,北京譯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王凌軒先生共同出席的《中國基礎教育大數據發展藍皮書》發布會圓桌論壇環節,就圍繞以上話題展開討論。
首先,余勝泉教授認為要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規模化教育和個性化人才培養相結合,需要重視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技術的進步,另一方面是要有制度的進步。
技術的進步,大數據應用是其中關鍵的一環,借助大數據了解學生的特點、特長、個性、身心健康等,再通過互聯網匯聚多方面的資源和服務,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特長,在老師指導和數據支持的前提下,有選擇地組合各種教育服務。
另一個方面是制度上的調整,不能把學生固化在課堂里,要給學生提供自由成長的空間,和自主學習的機會。但完全自主學習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從疫情期間可以看到,缺乏老師的監督,好學生會自覺學習,差學生做不到這點,就會造成兩極分化嚴重。因此自主是建立在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服務、導學、督促、檢查基礎上的,只有當技術和制度兩者相結合,才能實現規模化教育和個性化人才培養的結合。
余勝泉教授
“如果基礎教育是一座百花園,學生本是一座參天大樹,教育卻硬要他開花結果,這是對人才的不負責任。”陜西省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朱選文主任以他的視角,為我們分享了陜西省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實踐成果——“青少年愛挑戰平臺”。平臺以德、智、體、美、勞五育為基礎,展示學生各自的個性特長,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因材施教的方式培養人才。
徐州市電化教育館周巖館長認為個性化教育改變了教育的形態,這其中包含兩點,一是老師要改變教育理念,二是要改變教學方式。他分享到他擔任教師的時候,教育政策的要求是抓好“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后來教學不只看知識和技能,還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到現在,教育更注重核心素質的培養,包含品質、觀念、能力等。
而在改變教育方式層面,周館長以第十二版新華字典新增二維碼功能為例,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重組課程資源,從傳統文本資源轉變為多媒體資源,并且資源可以通過網絡跨時空傳輸;二是信息技術導致交互方式發生變化,形成人機交互、人人交互、跨時空交互等多種方式;三是評價方式的轉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反饋以及修正,既掌握知識,又有助于自身成長。
朱選文主任(左),周巖館長(右)
北京譯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王凌軒站在企業的角度,分享了他對規模化教育和個性化人才培養的看法。王董事長說道九月初譯泰與騰訊教育發布騰訊譯泰教育智腦,聯合近百家企業,針對數據采集進行合作,其中包含像云蝶科技這樣的企業,以及各類傳感器等。
通過合作采集物理數據、行為數據、學業數據,進行綜合素質評價,勾畫出人物畫像。只有在數據和指標不斷豐富后,對人物的理解才能接近豐滿,從而趨向于個性化。
數據分析還能為企業解決更多層面的問題,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家企業制作發布5分鐘動畫課程,同時在后臺監控孩子的操作行為,在哪一秒快進,企業就認為這一秒需要重新修改……直到利用視覺識別技術,觀察到孩子沒有走神地看完整堂課,這個課程就制作成功。這就是教育技術和教育的結合。
王凌軒董事長
楊現民教授在論壇結束時表示,規模化教育和個性化人才培養的結合,需要政府部門、企業、科研院校等各方協同,希望借助《中國基礎教育大數據發展藍皮書》發布會的舉辦,搭建各方對話的橋梁,共同推動中國基礎教育大數據的發展。
注:本文為企業發布的推廣文案,不代表本站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