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閔行區區域網絡教研平臺正式啟用。這場由閔行區教育學院牽頭、歷時半年,覆蓋全區123所中小學校的“區域革命”,將為閔行8000多名在職教師的教學教研活動帶來巨大的改變。
網絡教研,是指利用網絡技術,以探究學習、交流研討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研究活動,是信息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下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與傳統教研相比,網絡教研在保護課堂、跨越時空、擴大參與、教研密度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縱觀網絡教研在各地的應用,不難發現,由學校主導發起的教研模式,往往因為缺乏專業頂層設計和強大技術支撐,而表現出較大的隨機性和間斷性,難以有效支持教師專業化發展。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發揮網絡教研的絕對優勢,又防止其流于形式呢?我們在上海閔行模式中找到了答案。
上海市閔行區建有中小學校123所,擁有在職教師8000余名,其中從業不足5年的職初教師2000余人,是決定上海未來教育水準的中堅力量。為了切實提升教師,特別是職初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閔行區教育學院提出了基于網絡教研平臺的教師成長計劃,由全區整體布局,統一管理,并借助現代中慶智能錄播系統及中慶教育云確保提供穩定技術支持,保證教研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引入大數據理念,深入挖掘教師教學行為大數據,為教師成長提供決策依據。
閔行區域網絡教研平臺是基于智能錄播和教育云構建的教育資源及評價系統。通過錄播系統,完成對課堂教學資源的生成、編輯、播放及存儲等基本管理,并在云平臺上對錄制的教學資源開展教研,專家可以通過直播或錄像兩種模式觀察課堂。網絡教研除了課中觀摩點評外,更覆蓋上傳教學設計、教師反思反饋等課外環節,形成了教學資源生成、評價及反思的閉環管理機制。
對教研員而言,中慶網絡教研平臺提供了專業多元的評價量表。如,針對直播教研和錄像教研的不同模式,分別配有不同量表(例如,直播量表更注重教研員的直觀感受,錄像量表則更為細化和全面);同時,憑借強大的智能跟蹤技術,中慶錄播可以自行完成S-T采集分析。這不僅能最大化實現以量化手段對教師教學行為的準確定位,還能大幅提升教研效率,讓教研員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教師教學過程中,讓教研活動更加接近本真。對教師而言,該平臺要求重點突出教師作為反思型的課程實踐者,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思考與體驗,因此,教師全程參與其中,不僅要在課前上傳教學設計,課后還要查看點評并反饋反思。此外,中慶網絡教研平臺注重教師的行為跟進,每位教師在一定時期內的“累積表現”將轉化為“成長曲線”。此舉旨在通過持續關注教師的動態發展,完成從“實踐”到“反思”到“行為”的轉換,切實推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
|
張美鳳老師在中慶錄播教室講解《觀潮》一課
|
語文教研組通過中慶錄播進行觀課教研并點評
|
|
|
老師在課后隨時登陸個人空間,查看專家點評
|
結合點評,提交反思
|
通過錄播系統開展網絡教研,在國內并非先例。但是像上海閔行區構建如此規模化、系統化、專業化、完整化的網絡平臺實不多見。上海市閔行區已力邀500多位區內外專家的加盟,最高可實現百余人的大規模同時在線直播觀課教研。據了解,閔行教育學院針對2000名職初教師和6000名普通教師分別提出了每人每學年不低于2課時的直播教研和不低于1課時的錄像教研任務,這對傳統教研而言是難以完成的巨大挑戰。網絡教研平臺的部署不僅大大提升了閔行區的教研效率,也讓教師的成長更有針對性、更主動、更多元。據悉,針對教研員的專家評估體系也即將登陸平臺,為閔行區網絡教研的可持續專業化開展保駕護航。
此次閔行區教育學院與現代中慶的牽手并非偶然。早在此前,中慶錄播系統就已經在上海虹口區、楊浦區、寶山區等區數百所學校成功部署,并為上海浦東、崇明等地打造了應用豐富的區域化解決方案。未來,現代中慶將繼續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服務地方教育需求,為教育信息化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