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中西部省份教育生態建設
http://www.wandqa.cn2019年04月18日 09:45教育裝備網
明年是小康社會全面建成之年,教育系統脫貧攻堅成績斐然。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用好教育這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教育部2019年教育工作要點提出,要“穩步提升貧困地區教育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升級版”。在未來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整體布局里,中西部教育也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支點。中西部不強,國家的小康、強國目標就不能算全面完成。
重思各級各類教育的使命銜接
筆者多次到西部省份,也參加過一些相關的政策調研,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城市特別是省會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基礎教育水平整體良好,新城區新增配套學校無法充分滿足入學需求,而農村一些學校校舍不錯,但生源不足;職業教育明顯偏弱,一些職業學校的普通教育色彩比較濃;高等教育人才流失較嚴重,高等學校希望在人才、項目、學位點等方面給予它們真正意義上即“戴帽下達”的傾斜。究其原因,那里生態相對脆弱,產業相對單一,經濟相對落后。
大家知道,職業教育與當地經濟的產業發達程度密切相關。浙江、江蘇、廣東的職業教育發展較好,教育外的因素是,那里的經濟活力旺盛。同樣,一些中西部省份的職業教育沒有發展壯大起來,其中的原因也與產業、經濟不發達有關。而經濟不發達,不僅凸顯高層次人才相對不足,也致使整個社會的人才流出大于流入。這時候,就不難理解一些城市基礎教育發展較好的原因了——因為發展受限,許多家長想讓孩子通過教育離開故土。由此可見,各級各類教育及教育與經濟、產業間的良性循環、互動尚未形成。
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各級各類教育的職責使命,而高等教育發揮著龍頭作用。高等學校具有打造產業源頭、創造新的綠色產業業態和提高產品附加值的重要職責,必須以新的站位重新規劃自己的發展定位和道路。要與當地的經濟、產業發展相結合來建設學科專業、推動科研工作,教師的科研活動須根植于區域土壤而開花結果。產業發達了,職業教育就會隨之發展和興旺,基礎教育也就由更多的升學應試教育轉向了素質教育,人才也就留住了。
綜觀世界,好大學一般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精神引領社會,以行動反哺社會。高等學校要努力推動社會的變革與進步。
用好新型和傳統多種教育發展形態
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有生態原因、歷史積淀,也有觀念原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我們要思考由此帶來的教育形態和業態變化,順勢加速發展,并推動教育與經濟互動融合。
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著社會、影響著教育,年青一代的學習方式正在發生巨變,互聯網對公平的促進作用已然顯現。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教育手段從傳統到信息化再到智能是回避不了的現實。技術催生新業態,改變舊形態,影響著教育的理念和生態,教育方式總體轉向智能化的潮流已經不可阻擋。為此,我們需要進一步豐富教育的形態,積極推動網絡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發展,積極推進智能自適應教育的應用,以信息化、智能化跨越教育鴻溝,縮小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的教育差距。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信息化對教育的推動有潛移默化的一面,更有主動作為的一面,在自然發展形態下很有可能加大教育鴻溝,必須認真對待加以規劃。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技術的局限性。人與人的交流不可替代,傳統的方式依然奏效。社會的變遷首先發生于思想理念的進步變革,知識、信息、人員的流動會加劇這種變遷,也會帶來直接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因此,在通過技術扶貧的同時,仍然需要引導各行各業繼續支持老少邊區的教育發展,需要推動東部地區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高等院校對西部地區學校進行對口支援,需要加大重點高校對農村和貧困地區的招生傾斜。
做好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時代命題
“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是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改革發展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的重要內容。新時代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更加突出,決定性、民生性作用日漸凸顯。做好這一時代命題,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
教育是使人社會化和現代化的基本手段,有著天然的民族文化基因。教育是文化的產物,學校是文化的棲息地,遠古時期的教育與禮儀訓練密不可分,學校與經典活動相伴而生,教育即教化、教養。我們有著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傳統教育思想源遠流長,融合于傳統文化之中,內化為民族發展精神財富,自身也在發展演進,滋養著華夏文明的發展。每一種教育模式都有其自身文化的適應性,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文化過程,不僅傳播科學知識和真理,而且培育文化精神和理想信念。高等教育更是與先進文化相融共生,以科學精神、專業價值引領社會發展。
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需要直面解決當今社會的現實問題。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過程,“建設”是主觀追求、“實踐”是客觀探索,二者構成了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實現特征。教育必須著眼未來,為建設教育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為此,需要強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教育在傳承中華文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的主陣地作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遵循人的成長規律,把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貫穿教育全過程;加快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形成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為多樣、更加開放、更具活力的教育體系和機制。
地方高校要特別聚力實現科研與服務的職能融通。我國高等教育馬上就要邁入普及化階段,自身的多樣化、與社會的契合性是高等教育生態體系是否健康的度量。不同于“雙一流”建設大學,面大量廣的地方高校受條件制約,難以大規模開展前沿性重大戰略研究,但它們與地方經濟的聯系最為緊密,需要錯位發展,即充分利用知識和人才優勢促進地區繁榮,應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把學問做到區域大地上,不斷提高服務地方的技術含量。為此,需要實現學科專業與區域產業的多點對接,加強模式變革,努力使學校成為區域經濟發動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活力中心。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黃程程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