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辦發文推進高中教育改革 著眼學生綜合素質發展
http://www.wandqa.cn2019年06月24日 09:56教育裝備網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作為新世紀以來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第一個關于推進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綱領性文件,《意見》明確提出要引導高中學校轉變育人方式,發展素質教育。
隨后,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意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會上強調,辦學校、搞教學,目標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的提高,“升學是綜合素質培養的結果,而不能就只僅僅盯著升學。”
強調構建全面培養體系,重視學生綜合發展
普通高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截至2018年底,我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8.8%,比2012年提高了3.8個百分點,普通高中進入到以內涵發展、提高質量為重點的發展新階段。但是,當前普通高中教育依然存在素質教育實施不全面、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唯分數唯升學率評價教育質量等突出問題。
《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進一步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體系,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進一步健全。為此,《意見》提出了構建全面培養體系、優化課程實施、創新教學組織管理、加強學生發展指導、完善考試和招生制度以及強化師資和條件保障六大重點任務。
其中,在課程教學改革方面,要深化課堂改革,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教學方式;要規范課程教學管理,確保學校合理安排3年各學科課程,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和理化生實驗等課程,并嚴格執行教學計劃。
其實,高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關鍵階段,他們正從未成年走向成年,開始對未來發展方向做出初步選擇,可以說,高中教育是人生的奠基。為此,《意見》提出,重點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指導。普通高中要明確學生發展指導機構,高校也要以多種方式向高中學校介紹專業設置、選拔要求、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等,為學生提供咨詢和幫助。
在招考方面,《指導意見》明確,在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試大綱,并提出要優化考試內容、創新試題形式、科學設置試題難度和加強命題能力建設。高等學校則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學習基本需要,結合實施高考綜合改革省份學生選考情況,不斷完善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并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
要深化育人關鍵環節的改革,也需要改變對學校辦學和教育教學行為的指揮棒,加快構建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教育部已經著手組織有關高校和專家學者,制定中小學的教育質量評價標準,也會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辦法。
以研究性學習為基,助力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緊隨新高考改革而成長的創新教育實驗室,一直積極響應國家對于建立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創新教育體系、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號召。
作為新高考背景下面向中學生的一站式研究性學習平臺,創新教育實驗室以研究性學習為切入口,通過項目制課題形式帶動中學生參與創新實踐與科學研究,發展實踐創新核心素養,幫助學校建立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創新教育體系、創新教學方式。
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的介紹中,研究性學習是落實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引導學生學習方式和對學生進行評價方式變革的重要抓手之一。足見研究性學習在撬動素質教育深度發展,推動學生學以致用,將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相關聯、融合,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價值。
創新教育實驗室通過設計與學生的學習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創新項目,并邀請來自北大、清華等名校的碩博研究生擔任學生的創新導師,引導學生經歷研究過程、豐富學習體驗。貼近自身生活、立足文化基礎、力爭有益于社會進步,是創新教育實驗室設計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基本原則。
“研究性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實踐創新精神。”成都市華陽中學的創新教育老師表示。在華陽中學的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登陸創新教育實驗室平臺進行研究性學習是教學計劃的一個環節,每周都會安排一節課。
創新教育實驗室的一大優勢在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性數據可以快捷導入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檔案中。為了保證學生學習的真實性,實驗室特別搭建了一套涵蓋學校、家長、實驗室及第三方教育評價機構的真實性評價體系,更加客觀、公正地對學生課題報告進行鑒定。
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再也不是錦上添花,而成為了學習的必需品。結合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學習基本需要,創新教育實驗室從研究性學習出發,讓學生去體驗和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規劃未來生涯發展。
顯而易見的是,在新近發布的《山東省綜合評價招生百強高中榜》中,榜內近半數學校如濟寧一中、聊城一中等,都通過創新教育實驗室開展了研究性學習。“《意見》鼓勵社會資源參與到高中教育過程中,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指導機制,創新教育實驗室將充分發揮自己的光和熱,與學校共成長。”創新教育實驗室主任劉辰楠表示。
責任編輯:黃程程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