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又一個國字號落地運城!我市智慧教育躍居全國前沿方陣
http://www.wandqa.cn2019年08月14日 13:29教育裝備網
6月14日,CCTV—4(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報道了教育部公布中國“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區域名單的新聞,運城作為山西省唯一入選城市,全國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區,將與雄安新區等一道重構教育新生態。
又一個國字號落地運城!
教育部近日公示了2019年度“國家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項目名單,我市赫然在列,與北京市東城區、上海市閔行區、湖北省武漢市、湖南省長沙市、廣東省廣州市、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河北省雄安新區8個市(區)共同入選。
這一國字號落地運城,意味著我市智慧教育已躍居全國前沿方陣。
“要對加快教育現代化這個重大課題進行深層次研究,不斷開闊視野,借鑒先進理念,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切實打好教育強市牌,奮力當好教育信息化2.0的排頭兵和教育現代化2035的先行者。”市委書記劉志宏說。
重新辦教育
“推倒學校‘四堵墻’”
鏡頭一:去年寒假期間,絳縣橫水鎮初中學生王若妍,沒有像之前的寒假一樣在家玩手機,而是作為班里的小組組長,每天組織組員們收看學校老師的寒假直播課堂。
“往年自己在家寫作業,不會的題目也沒人可問。今年在家通過手機收看學校老師的寒假直播課堂,很輕松就完成了作業。而且,在屏幕上看老師講課,比在教室里更有趣,更容易接受。”王若妍說。
王若妍所說的直播課堂,正是橫水初中的校長及老師們以“寰爍·河東云校”為平臺,組織起的假期“直播課堂”。因為校內70%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為解決學生假期無人看管、無人輔導的問題,這個直播課堂應運而生。
鏡頭二:興奮、冷漠、疑惑……記者在永濟市實驗小學的監控屏幕上,可以看到校內某實驗班所有學生上課時的面部表情。
“我們對這個系統監測到的孩子們行為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孩子對哪個部分內容比較感興趣,對哪個部分內容比較厭煩,形成這些孩子們的興趣檔案,然后盡可能地為每個孩子制訂個性化的發展方案。”永濟市實驗小學副校長,介紹2018年初引進的這套支持行為分析AI錄播系統。
鏡頭三:“你看,就在剛才,又一個學生完成了這個線上平臺上的心理測試,平臺根據他提交的答案給出了一個7分的結果,這個結果說明他的自殺潛在風險不高,下一步如果他認為有必要,可以自己在這個平臺上預約心理老師進行線下輔導。那么,假設他的得分分析結果顯示他的自殺潛在風險系數很高,我們心理老師就要去主動干預。”市實驗中學心理老師高曉蕾,向記者展示了學校自主研發的心理測試線上平臺。
鏡頭四:魏風小學的創客節上,小學生們爭相展示自己在學校創客教育課上的成果,有航模、水火箭、機器人、紙飛機等。
“每年11月,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創客節,不僅為了集中展示孩子們在創客教育課上的成果,也為孩子們介紹更多更新的人工智能產品及體驗。”魏風小學凌建紅說。
目前,魏風小學開展的創客教育面向四五年級全體學生,他們每周有半天的時間接觸這些機器人、3D打印等人工智能內容。
這些全新的方式,讓農村的孩子跟城里孩子接受同樣的教育成為可能,解決教育不均衡的難題;還擴充孩子眼界、增長孩子見識,與人工智能的世界潮流接軌;更能從知識關聯和群體分層層面分析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學習內容和方法等,解決教育不充分的難題。
為實現這些全新的方式,市縣兩級政府統籌教育、發改、財政、工信、審計等部門聯動,2015年啟動智慧教育一期工程,投資6.5億元;2018年啟動智慧教育二期工程,預算總投資9.5億元。目前,已與4所高校、3個科研機構和30多個信息技術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60多項新技術應用到全市所有學校,智慧教育的政府保障體系基本建成。
同時,智慧教育供給體系、支撐環境體系、深度應用體系也都基本建成。
這正是我市智慧教育蓬勃發展的現狀。
“推進智慧教育,最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倒學校的‘四堵墻’,讓城鄉學生接受更均衡、更公平、更充分的優質教育。”副市長陳竹琴說。
為了推倒學校的“四堵墻”,運城市以學校和企業為推進的兩條主線,采用“政府購買服務,企業建設運維,學校持續使用”這一運行模式,大大縮減了政府開展智慧教育的支出。
山西寰爍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運城市智慧教育的服務企業,與教育部門合作,實行“一縣+一站、一校+一組”的服務模式,以試點帶動,推動智慧教育在全市科學布局。
“寰爍科技在每個縣設置一個站、每個學校設置一個工作組,工作組提供學科內容、信息服務等全方位的服務,確保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寰爍科技董事長袁紅生說。
重新當老師
“老師不再是課堂權威”
侯曉娜是永濟市實驗小學平板實驗班的語文老師,她和她的同事們談起智慧教育這個話題,一開始有些拘謹,稍后越談越興奮。
“拿我現在的上課流程來說,我要講《居里夫人》,課前我通過咱學校的教育云平臺,向學生們推送自己的微課,讓學生們在課本之外了解居里夫人的生平、她發現的鐳元素究竟有什么作用、她的發現到底有哪些價值等,讓學生在課前通過互聯網也好、書籍也好,總之是通過各種渠道去充分預習。”侯曉娜說,“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是課堂上深入學習的基礎,并非廣泛意義的依照興趣自主學習,而是結構化學習中圍繞明確的學習目標而進行的。”
不難看出,在這種結構化的課前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再像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處于知識的“看門人”“把控者”的角色,而是成了引導者,讓學生自己去接觸更廣闊的知識,去建立更開闊的視野,去選擇更多元的角度。
“通過有效、豐富的預習,學生們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他們在課堂上成為主角。課上,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分享他們掌握的關于居里夫人的各種內容。”
侯曉娜說,“以前上課我站在講堂上講,現在我更多地站在學生的中間,跟他們一起討論,他們的討論跑偏了,我適當地把他們‘拽’回來。”
“課后,會通過平臺向學生推送作業,學生們通過平板完成作業。學生們在作業中的錯題,系統會自動記錄,我們老師可以根據這些錯題記錄有的放矢地輔導每一個孩子。”侯曉娜說。
從這一節平板課堂發現,過去“一本教材、一個黑板、一支粉筆、一個老師”的“四個一”教師教學模式,正在被智慧教育悄悄改變著。
“感覺壓力更大了,也感覺自己的成長更快了。因為要錄微課、要推送導學案,有時還要直播,工作量比以前更大了,但是自己在這樣的工作狀態中被‘逼’得啥都得會一點。”侯曉娜笑著說。
“老師不再是課堂、知識的權威。”絳縣橫水鎮初中校長李寶山,更進一步總結了教師在智慧教育中角色的轉變。
傳統教學者扮演著講授者、演示者、控制者的角色,主要運用聽講、閱讀、圖片、文字、演示、示范等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知識的接受度也不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明顯,教師仍是教學的主導者和控制者與教學知識的傳輸者。
在智慧學習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和作用被賦予全新的內涵,教師從知識傳授轉變為心智開發,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團隊協作、知識共享組建自己的資源。
由此可見,在智慧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不能僅僅局限于傳授知識,更在于引導、激勵、喚醒學習者,把課堂還給學生,享受教學的樂趣,最終實現全面發展學生心智的目的。
除此之外,教師的業務能力也在這個全新的生態中不斷得到提升。
“微課讓我們學校老師的切片教研,更有針對性、效率更高。”魏風小學校長凌建紅說,“現在我們學校幾乎所有的老師都要錄微課,他們錄完后上傳到寰爍科技的河東云校平臺上,然后同課頭的老師根據這個微課視頻,進行逐分甚至逐秒的分析,不僅分析問題,也總結經驗。”
教育優先發展,關鍵在教師。
“面對新趨勢,要推進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發展,實現教育理念與模式、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創新,形成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的新途徑和新模式。”運城市教育局局長李明說。
重新做學生
“做更有樂趣的研究者”
李梓豪是運城市實驗中學的一名初二學生,他已經在2018年WER世界教育機器人大賽、省級賽事中獲得過二、三等獎。
“接觸機器人的開端,只是我在初一入學的時候拿到了一張學校人工智能的社團傳單。因為感興趣就加入了。”李梓豪說。
在參加人工智能社團的兩年中,李梓豪坦言自己收獲滿滿。
剛接觸到這個項目時,李梓豪覺得機器人編程非常神奇,后來通過學習,發現機器人的操控是通過數據和各種模型來實現的,這種項目化的操作和研究性的思考方式,訓練了自己多維度思考的能力,這個能力對他的學習有極大幫助。
同時,因為機器人項目是需要兩個人通力合作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需要非常默契的配合,因此他的團隊合作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外出比賽期間與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青少年面對面交流、競賽,這種經歷也增長了他自身的見識、開闊了眼界。
對智慧教育有同樣感受的還有橫水鎮初中的閆申鈺。
“老師之前在平板課堂上關于漢字的一課,課前把導學案推送給我們學生之后,我們學習小組的成員都分頭去找漢字的起源、發展脈絡、流變的原因、應用等內容。”閆申鈺說,“這樣查找資料下來,我們對于漢字的理解更寬泛了,更有厚度了。而且,這種學習形式也發揮了我們組員間的團隊合作。大家都覺得這種方式,很不一樣也很有意思。”
更注重對于問題的研究導向,并且是以更主動、更合作的學習姿態來研究問題。這也是記者在各個智慧教育試點學校采訪過程中,對于學生們變化的一個明顯感受。
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前不久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把握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態勢,找準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再回頭看,為什么學生們在智慧教育課上有如此明顯的轉變?
智慧教育課帶來的樂趣,這是幾乎所有孩子給出的答案。
“以前我們在課堂上學到的都是死知識,現在我們能通過圖片、視頻多種方式來學習,覺得很豐富很靈活,我們也更愿意學習。”垣曲縣初中321班李昊澤說。
“而且,平板上還可以搶答問題,搶答成功了,我們就可以進入下一關。從平板上,我們還能看到自己的同學闖到第幾關了,我們之間也在暗暗地比拼著呢。這樣不知不覺間,我們好像都更愛學習了。”垣曲縣初中的文夢梓說她最喜歡的就是搶答環節。
仔細想想,其實也不難理解。現在的中小學生都是00后,他們是更純粹的互聯網“原住民”,互聯網以及手機、平板等終端設備,早已滲透進他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既然互聯網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必定也會成為學習的一部分。
“一開始也是很擔心孩子用平板去學習,效果會不會打折扣。可是孩子上了一個學期,我發現他們更主動去寫作業,不用家長去催了。因為平板上推送作業,如果不按時寫,系統就關閉不能再寫了,所以家長其實更省心也更放心了。”學生家長田麗紅說。
“平板和紙質作業本,如果硬要你們從兩個中間選一個,你們選誰?”對采訪的5所學校12名學生,記者在采訪的最后,向他們每個人都提出了這樣一個近乎任性的問題。
孩子們全部選擇了平板。
學生們的變化背后,折射了市委、市政府多年來對于智慧教育的持續推進。
“作為國家首批信息惠民城市和課堂教學改革示范區,我們要關注探索教育教學的新工具與新方法,將智慧課堂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運用線上線下互動教學模式,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市長朱鵬說。
更多信息請查看企業專區:http://www.wandqa.cn/cp40042
責任編輯:黃程程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