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 在“停課不停學”中能否實現價值增值
http://www.wandqa.cn2020年02月19日 10:54教育裝備網
編者按
為打贏防疫阻擊戰,確保廣大師生安全健康,教育部、工信部發布《關于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堅持學校教師線上指導幫助與學生居家自主學習相結合,限時限量合理安排學習,同時要求做好開學后教學與居家學習的銜接,防止以居家學習完全代替學校課堂教學。
利用互聯網線上教學與學習,對學校、家長、學生乃至整個教育界,都將是一次全新的體驗和考驗。
“互聯網+教育”與傳統教學的融合發展
自互聯網進入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之中后,“互聯網+教育”也在不斷地與傳統教育教學融合中實現著自身的價值增值。
促進教育公平。隨著社會發展對公平的要求日益增強,如何實現每個孩子都能“同在藍天下,共享好教育”,讓教育真正成為確保社會公平正義的穩定器,是社會進步對教育提出的時代命題。而互聯網技術所具有的以較小的成本,跨越時空限制,快速擴散、傳播信息的優勢,使得優質教育資源可以不受地域所限,因而為“互聯網+教育”提供了一個外因性的發展空間。
推動教育變革。進入21世紀以來,為提升中國教育在世界上的競爭力,我們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并認識到要“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教育自身的變革需求為“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內因性的發展空間,讓互聯網技術與傳統教育教學活動結合得更加緊密,使得慕課、翻轉課堂等一系列新型教育模式蓬勃發展起來,為教育內在形態的變化提供了新生動力。
應對突發狀況。除了內外因導致的價值增值以外,“互聯網+教育”還為確保突發情況下教育活動的展開提供了極大的支持。例如,2003年的“非典”之際,疫情嚴重的北京市教委為避免群體性傳染,曾延長了學校放假時間,并以網校的形式保證學生的學習不因疫情而中斷。
“互聯網+教育”在“停課不停學”中的價值增值空間
疫情的出現雖然導致了正常的教學被動形成“空窗期”,但多地教育部門、中小學紛紛積極采取云課堂或空中課堂等新型網絡教學方式實現停學不停課,顯示出被動之中也孕育著主動,推動“互聯網+教育”的價值增值發生質變的空間相較于2003年“非典”時期已有顯著改變。
技術的增值空間。無論是有線網絡的傳輸效能、移動互聯5G技術的應用、云平臺的承載力,還是VR/AR顯示技術的仿真應用都為當前的“互聯網+教育”技術硬環境奠定了厚實的基礎。現在無論是全媒體的教學表現力、數字教育資源的設計與制作水平、專門的綜合性教學移動互聯終端,還是智能化技術的加持都讓“互聯網+教育”能更好地開展基于互聯網的教學。可以說,技術增值空間的改變將會進一步促進“教育價值增值——技術應用迭代升級——教育價值再增值”的良性循環。
教學的增值空間。此次“停課不停學”的教學空間面臨兩個明顯的變化。一是教學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學物理環境的暫時性逆轉,即,“互聯網+教育”環境替代了傳統課堂教學環境,且由于此次疫情之故,教學環境替代面較2003年更大;另一方面,互聯網教學環境日漸成熟,僅“三通兩平臺”多年來的建設就已讓網絡空間“人人通”和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云平臺具備了將教學活動通過互聯網深入到每個師生乃至每個家庭之中的潛力。二是教學方式的變化。經過多年的融合發展與實踐探索,具有極強顛覆性的慕課已不僅在高等教育中如火如荼,在中小學也有長足的發展,其形式也愈加豐富。
創新的增值空間。第一,教學環境的重新定義。疫情迫使傳統課堂教學空間完全轉移到了互聯網上,使得互聯網在特定時期內成為主要的教學“場所”。第二,教學方式的再適應。教學環境的變化直接帶來的是教學方式的網絡化,廣大師生通過當前“停課不停學”的全新體驗,將重新適應、認識和接受“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方式。這有助于“互聯網+教育”在這種“再適應”中尋求和孕育出教學新形態。第三,教學內容的深度數字化。對于“互聯網+教育”而言,教學內容的深度數字化是其增強師生對新教學形態適應性的關鍵支撐。“停課不停學”帶來的將不僅是教學環境與教學方式的增值要求,或還將推動教學內容數字化的深度發展,為未來形成全媒體、跨媒體、深交互、智能化的數字教材體系積蓄力量。
三大空間的變化可以為促進“互聯網+教育”地位的確立形成有利條件,推動“互聯網+教育”在突發疫情的壓迫下,通過“停課不停學”創造更多的教育新價值。
主動作為保證“互聯網+教育”在“停課不停學”中實現價值增值最大化
盡管在此次“停課不停學”中,“互聯網+教育”或將從被動替代中覓得難得的主動增值發展的機會,但如果不注意一些關鍵問題的處理,也可能僅僅是一次消極替代而已。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停課不停學”的根本目的乃是在突發情況下保障教育有質量的正常開展。這使得“互聯網+教育”須在利用有利條件并充分結合已有的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的經驗,以不脫離教學實效與實際體驗效能為前提,進行價值創新。
“停課不停學”為“互聯網+教育”的價值增值提出了一個新的老問題。所謂老問題是指如何讓全國不同地區的每個學生既能通過“互聯網+教育”獲得一樣優質教育資源,同時又能接受最適合自己的個性化教學。作為新問題則在這次“停課不停學”中,“互聯網+教育”可以通過更豐富的數字教育資源的制作與投放,并借助教育教學的大數據實時分析,推動精準反饋、精準評價及精準施教,從而在教學應用過程中,逐漸累積并最終創建起公平與適性動態平衡的教學機制。
由于此次“停課不停學”相較于2003年“非典”時期所涉及的地區、部門、學校、師生群體等規模更大,加之“互聯網+教育”的行業體量也較過去更為龐雜,因而,一時間打著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企業等各種名號的各類“云課堂”“空中課堂”“在線課堂”紛至沓來。這種多元力量共同積極參與“停課不停學”的局面從主觀上看反映出大家對“互聯網+教育”的熱情,有利于推動“互聯網+教育”的價值增值和創新。但如不加以有效規范和組織,從客觀上會導致無法形成合力,降低“互聯網+教育”在“停課不停學”中的實際效能。因此,必須要考慮由國家級的政府出面結合“停課不停學”的總體情況,進行頂層規劃、統籌組織并進行規范管理,引導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有組織、體系化地推進,才能有效保證“互聯網+教育”在“停課不停學”中實現價值增值的最大化。
(作者:祝新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信息與數據統計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