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為教育公平提供了新思路
http://www.wandqa.cn2020年03月02日 09:45教育裝備網
“停課不停學”已經在各地陸續展開了。這幾天在網上充斥各種議論。大中小學在校生全程在網上學習,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地上網課,難免會有一些人不適應,技術上也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并不奇怪。我們應該用更開放的態度,用容錯的精神來對待這一新生事物。
中小學生到底能不能在網上學習?最近,我接到了幾封鄉村學校老師的來信, 他們這幾年將互聯網教育運用到鄉村學校的經歷恰好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所在的友成基金會與北師大等20多家機構一起,在過去幾年中一直在推動鄉村教師的網上培訓,并給他們提供各種優質的互聯網教育資源。這次給我來信的有來自甘肅肅南大泉溝中心小學的尚曉軍老師,有來自深度貧困地區的甘肅臨夏積石山的馬正文老師,還有來自貴州省息烽縣石峒鎮木杉小學的徐萍老師。
以徐萍老師所在學校的情況為例,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他們學校的學生從原來的200多人,下降到現在的100人都不到,絕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小規模學校。但是即使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他們還是參加了青椒計劃培訓及互加計劃,通過一根網線連接山外的世界,讓上海、江蘇、河南的名師“走進”了木杉小學的課堂。她說:“本來早上10點才上課的鄉村學校,學生在8點左右已經到齊,只為趕來參加互加計劃彩虹花晨讀課程,孩子們能把當天的詩背下來并配上畫。教室里里外外貼滿了學生的繪畫作品,跟著國足隊員學踢足球,跟著外教學英語……這一切已經不再是什么新鮮事了。”木杉小學的經驗還推廣到貴州的其他學校。徐萍老師說:“木杉教學點已經成為貴州省貴陽市互聯網+教育的帶頭學校,帶動貴陽市‘三縣一市’互聯網+教育的發展,2019年,參與互加計劃學校173個、班級1743個、教師1685名、受益50234人。”
更有意思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后,徐萍老師所在學校的一個班開始用清華“愛學堂”公司開發的動漫式數學課程來學習。一個月不到,這些孩子們就把三年級下冊的數學課程學習完畢,四年級數學已經學習了兩個單元,效果很好,老師由講授者變成引導者和陪伴者。
如果連貴州山區等地的孩子們都能在互聯網上學習,為什么城市的學生還學不好呢?我個人覺得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從在學校上課到網上學習,一開始總會有些不適應。但過幾天就會慢慢上軌道。老師們的在線輔導會很快到位,家長們的焦慮也會慢慢減輕。把教育從學校搬到家中,畢竟是顛覆性的變化,應允許各方都有個適應過程。
這次“停課不停學”看似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又是一個全方位、大規模的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試驗,它為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打開了一個新思路。教育公平的核心在于教學質量的公平。而教學質量是靠老師的教學水平來保證的。優秀教師總是少數,優質學校靠的就是把一批優秀老師聚在一起。因此,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教育是不可能公平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今天,教育部已經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云平臺,吸收了全國優質網絡課程資源。學生可以使用全市、全省甚至是全國最優質的教學資源來學習。教師和學生都有了多元化的選擇,很多過去在學校學習中不容易辦到的事,現在都有可能來試一試。
從更寬廣的視野來看,今天我們進入了一個新工業革命時代,從產業的變化到未來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都需要全新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要根據新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和經濟變化,改造目前這套為培養第二次工業革命人才而設計的教育模式。互聯網、新科技有可能使教育更公平,也可能使之更不公平。不僅我國,全世界都面臨這一問題。互聯網教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工具。現在城市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在手機上、在平板電腦上開始玩、學習。各種各樣最先進的教育理念、最先進的教學內容、最先進的技術都在城市優質學校中使用。而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的農村學校,還在用傳統的方式教傳統的內容。在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時代,教育領域的“馬太效應”可能會更嚴重,城鄉之間,優秀學校與薄弱學校之間的差距可能會越來越大。數字鴻溝、技術鴻溝和收入分配的鴻溝最終都來源于教育鴻溝。要讓互聯網填平教育鴻溝,就需要變革,以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來適應信息化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
疫情對教育界的沖擊也非常大。但通過“停課不停學”讓全國的家長和學生都親身體驗用互聯網直接學到最好的課程,讓學校教師有機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互聯網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大規模、低成本、高效率地送到每一所學校,這就有可能讓我國教育能更好地與互聯網融合,加快我國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的推進。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