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學后亟待提升三大心理健康素養
http://www.wandqa.cn2020年05月14日 10:15教育裝備網
大多數省份的中小學已經陸續復學了,長時間居家生活學習后,很多家長觀察到復學后孩子出現一些值得關注的行為和情緒反應,比如居家生活比較自由隨意,回到學校后,可能覺得節奏比較緊湊,沒有在家里舒適,在情緒上有些抵觸或焦慮;有些孩子可能不適應學校的常規管理和疫情防控要求,表現得較沖動;初三、高三的孩子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對自己沒有信心等狀態。
經歷了大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之后,孩子的心理健康會受到一定的沖擊,雖然大部分孩子在開學后兩三周能夠調整到原有的心理健康狀態,但也會面臨一些新的挑戰。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復學后的學習生活,以此為契機指導孩子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素養,是當下所有家長關心的話題。
提升心理靈活性,尋找多樣化視角
孩子的一生會遇到很多挑戰,很多事情的確存在著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此次的公共衛生事件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家長無法永遠保護孩子或一直為孩子解決問題,因此幫助孩子擁有足夠的心理靈活性,非常必要。
家長可以通過認知ABC方法,拓展看待事物的多樣化視角。認知,是人們對事物(A)的看法和解釋(B),不同的解釋會帶來不同的情緒和反應(C)。比如,對于自己學習效果不好的狀況,有的孩子可能解釋為自己對內容沒興趣,帶來的行為就是消極應對;有的解釋為老師講得不好,帶來的行為可能是挑剔老師;有的解釋為學習方法不對,帶來的行為就是嘗試其他方法。同樣的事件,因為解釋不同,帶來的行為和結果也不同。
同理,看到孩子沒有進入理想的學習狀態,有的家長解釋為孩子學習態度不認真,行為可能就是跟孩子講道理;有的家長解釋為孩子的習慣不好,行為可能就是反復催促孩子;有的家長解釋為孩子的情緒不穩定,行為可能是跟孩子談心交流。
拓展看待事物的多樣化視角,需要家長指導孩子遇到事情先暫停原有的慣性思維,提醒自己可能還有其他不同的解釋,多練習用其他的視角解釋發生的事情,互相交流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多用不指責、平等的方式溝通,會得到不同的視角。
還可以通過變焦鏡頭方法,平衡多種情緒。面對復學后出現的一些新問題和挑戰,孩子和家長都可能著急上火,也更容易聚焦到消極和不良表現上。孩子覺得在學校很不適應,效率低;家長焦慮孩子不能很快調整到位。遇到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變焦鏡頭的方法。
家長要先調整自己的期待,多給孩子一點兒時間。由于每個孩子的個性、習慣等方面有很大差異,不用急于和其他孩子比較。然后在一張紙的中間畫一個小圓,里面寫上讓自己感到焦慮的事情。接著在這個小圓的外面畫一個大大的同心圓,在大圓中寫下哪些事情讓自己感到有力量和信心,感到幸福,從中找到緩解焦慮的心理資源。
提升自我心理賦能能力,學會有效解決問題
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挑戰,家長要指導孩子自己練習并逐漸具備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把精力聚焦在可以做什么上,尋找有效的經驗,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遇到的問題,這也是未來孩子心理健康素養中最核心的部分。
第一步,家長先把問題轉換為正向期待。比如孩子做事磨蹭、拖延,家長如果一味催促、指責,只會讓孩子更加煩躁和對抗,無法產生好的效果。因此,家長要停止使用無效的方法,尋找有效的新方式,這就是自我賦能的開始。
如果“做事磨蹭”是當下家長和孩子都明確要解決和改進的問題,那就一起討論:不希望磨蹭,那希望怎樣呢?孩子可能會說希望能按時交作業,希望能按時完成計劃。于是對問題的關注就轉換為正向的期待,把注意力轉向如何做到“按時交作業、按時完成計劃”,這樣有利于引導后續的行為,找到有效的做法。
第二步,確定具體的目標。有時家長對孩子只有一個模糊的要求,如“好好學習”。這個目標比較籠統,不好實施和執行,大腦也無法發出清晰的指令。需要明確“按時交作業、按時完成計劃”是誰的目標?由誰來制訂?具體到什么程度?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商量,最后由孩子確定目標,并用自己喜歡的文字、表格或圖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孩子的卷入程度越深,目標達成的可能性也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制訂目標一定要基于孩子的原有基礎。如孩子目前在約定時間里能完成數學作業的70%,自己定的下一周目標是完成數學作業的90%,正確率達到80%。這個目標就比較合理,也容易達到,孩子也更容易受到激勵。
第三步,找到“例外”和有效經驗。很多時候,家長擔心孩子定了目標卻做不到,孩子也有類似的擔心,這時尤其需要從以往的經驗中找到有效的部分。
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回顧之前發生過的磨蹭拖延情況,想想有沒有哪一次比較快地完成了任務。找到這樣的“例外”時刻,發現孩子曾經有過按時完成或接近按時完成的成功體驗,能增加孩子和家長解決問題的信心。
重要的是仔細回顧那次“例外”,分析當時發生了什么?孩子是怎么做到的?用了哪些具體方法?然后鼓勵孩子把這些方法和策略遷移過來解決當前的問題。
第四步就是行動一小步。目標明確后,剛開始的改變一定要成功,才能使孩子體驗到自己的能力,所以步子要小一點兒、改變要慢一些,后續會產生滾雪球效應,孩子的變化會越來越大。
家長可以問問孩子,如果10分意味著達到目標,目前的狀態可以打幾分?不管孩子說出哪個數字,不管與家長對孩子狀態的判斷有多大差異,家長都不要直接打斷或評判,讓孩子講完,因為最終要完成目標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長。
然后問問孩子,你做了哪些努力讓自己保持在這個位置上?即使孩子只給自己打了3分,也要肯定孩子為了保持這個位置是付出了努力的,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的有效經驗。再問問孩子能夠再多做點什么,可以往前推進一個位置,以此激發孩子內在改變的動力。
最后還要協商一下目標達到后孩子可以得到什么樣的激勵,建議物質激勵和精神、心理激勵結合,并且家長要言而有信,及時兌現。
提升心理開放性,指導孩子積極相互支持
人生活在社會中,需要相互的心理支持。家長一方面要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需要,主動尋求心理支持和幫助,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去幫助別人。
當孩子需要幫助時,家長要鼓勵孩子傾訴遇到的困難、表達自己的情緒。有些家長一聽到孩子表達不滿情緒,就急于打斷孩子的抱怨,或者轉移話題,或者輕描淡寫地處理,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這些話題是不允許說、不被接受的”。只有孩子主動表達自己的困擾,才有可能從他人那里得到幫助。
家長要仔細聽孩子的話,特別要注意聽到背后的情緒和心理需求,然后再問問孩子需要什么幫助。有時候孩子可能只需要一個聽眾,有時候希望家長為自己做點兒具體的事情。
有研究顯示,接受幫助和幫助他人都能夠獲得心理上的幸福感和價值感,除了鼓勵孩子主動向家人、同學、老師以及專業心理機構尋求幫助,家長還要鼓勵孩子幫助他人。如果希望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具備幫助他人的能力,就需要從現在開始培養。
在這方面,需要家長率先示范,為孩子做榜樣,平時多量力而為地幫助別人。也要教孩子一些幫助別人的具體方法和技能,例如怎樣詢問別人是否需要幫助,如何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尊重他人。
這些心理調整方法,相信不僅能幫助孩子提升有效解決當下問題的能力,也能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