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6月6日起陸續復課 多措并舉促畢業生就業
http://www.wandqa.cn2020年05月28日 09:51教育裝備網
對“學生”行李進行消毒、出示核酸檢測結果、校園行動軌跡實時追蹤……5月27日,北京化工大學舉行春季學期返校復課實戰演練,并將本校抗疫科研成果運用到校園疫情防控中,保障返校大學生的健康安全。同時,學校還多措并舉實現畢業生“不跑路、不見面”簽約,促進畢業生就業。
實施封閉式閉環管理守護校園安全
在校門口,“學生”們拖著行李陸續到達,工作人員首先對行李進行消毒,并疏導“學生”們間隔一米排隊,出示健康碼、返校碼、京心相助碼和核酸檢測報告后,通過測溫區,一切均合格方可進校。
校園內,有專人接待“學生”們,并為每位“學生”發放防疫健康包,內裝溫度計、口罩、消毒液等。
校園將實施封閉式閉環管理。進入宿舍、教室、食堂、圖書館等場所,“學生”們均需測體溫,且在這些地方隨處可見“進門出門掃一掃,位置路線報一報”的提示標語和二維碼。
北京化工大學信息化建設辦公室主任李征表示,這是該校依托校內大數據平臺開發的師生校園行動軌跡實時追蹤系統,對第一時間及時處置各種突發情況非常有效。
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辦公室主任、學校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許海軍指出,學校制定了細致的返校方案,根據上報教育部門的初步規劃,畢業生擬分成七個批次依次返校,每批次學生在校時間4天至5天。
他稱,學校摸排出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和北京急需項目共130余項,從5月20日起,這些項目涉及的實驗人員陸續返校,但我們嚴控每個項目的返校人數,每個項目不超過4人。同時,6月6日未完成畢業實驗的畢業生在做實驗時,也要求每間實驗室使用情況嚴格按照相關規范來做。此外,進入實驗室的人員嚴格遵守防疫要求,包括早中晚測體溫,全程戴口罩等。
抗疫科研成果運用到學校疫情防控中
北京化工大學利用學校科研優勢,第一時間將抗疫科研成果運用到學校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放給學生的防疫健康包內的口罩,就是學校的抗議科研成果之一。
北京化工大學先進彈性體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盧詠來介紹,該校陳建峰院士和張立群教授研制的可重復使用民用口罩,使用的新材料是石化工業里合成出來的聚丙烯原材料通過雙螺桿加工改性擠出機,添加抗菌劑、降解劑、駐極劑以及防老化助劑,從而具有很好的長期儲存穩定性、抗菌性能,這種新材料主要用于生產口罩中的熔噴布。
如果按照一天佩戴8個小時來計算,新材料口罩可以使用3天。值得一提的是,新材料口罩用60攝氏度以上的水,持續并完全浸泡30分鐘,懸掛晾干后,或用電吹風直接吹干,可再次使用。
“目前新材料口罩實現了工業化批量試制。”許海軍稱,除了口罩,學校機電工程學院教授楊衛民采用“3D復印”智能塑化制造技術30秒即可制造一副護目鏡、學校相關實驗室自行配制的消毒液等等,這些防疫物資將免費提供給在校師生使用,真正實現“自給自足”。
課程分類管理,“云”技術助力教學協同互補
許海軍表示,學校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優化離校手續辦理流程,結合線上辦理與線下“一站式”辦理的形式,減少人員聚集,讓學生少跑路。
他還表示,北京化工大學將對課程實施分類管理,理論課程以線上教學為主,實踐實驗類課程將采取錯峰隔位就坐的方式開展線下教學。
許海軍介紹,“云”技術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教學教學工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返校后,將繼續采用“云”答辯、“云”典禮的形式開展學生畢業環節相關工作,讓學生在確保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感受“儀式感”,需要補充實驗數據的,將嚴格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進行線下實驗教學,確保標準不降、品質不減。
多措并舉助力畢業生就業
疫情改變了畢業生找工作的方式。北京化工大學就業中心副主任周昕表示,學校開啟24小時線上就業服務,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戶籍、檔案等“一站式”“不斷線”服務,優化工作流程,根據畢業生需求通過線上和郵寄雙線辦理就業手續,實現畢業生“不跑路、不見面”簽約。
他介紹,疫情期間,學校已開展線上雙選會18場,參會企業超過4000家,數量達到了去年同期線下雙選會來校招聘企業的四倍;發布就業類微信推文703篇,達到了去年同期的三倍多;面向畢業生提供線上宣講會346場,發布網站招聘信息916條;發起“2020屆八校聯合化工行業空中雙選會”,聯合7所化工學科優勢高校共邀請819家化工相關領域企業參會。
周昕說,綜合考慮許多畢業生參加考研、公務員招考等尚為完全出結果的情況,目前學校整體畢業生就業率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他提到,學校尤其關注湖北籍、全國建檔立卡家庭畢業生、52個未摘帽貧困縣畢業生等情況,及時發放臨時困難補助,保證相關學生的基本生活、疫情防護、通信暢通等。同時,學校實施“一人一策”個性化就業服務,助力他們“上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