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與高等教育的使命重塑
http://www.wandqa.cn2020年06月01日 10:10教育裝備網
當前,全球疫情的大流行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全球疫情是否會伴隨著夏季來臨和醫學醫藥的創新突破戛然而止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自二戰以來形成的全球經濟體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蓬勃發展的全球化浪潮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在疫情大流行的時空范圍內,口罩、醫療設備、防護物資等在平時可以在國際范圍內正常交易與流通的產品,正在成為一個國家的戰略物資。那些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沒有較為完整產業鏈條的國家和地區,面臨醫療物資短缺的局面。疫情過后,世界各國會重新思考全球化的得失與自己的舉措,會重新定義戰略物資和產業鏈與供應鏈。國家產業布局結構特別是工業體系的相對完整及農業發展必將引起各國各地區的高度重視,國際貿易體系面臨挑戰。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蛻變和世界格局的變遷,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全球化與產業化、市場化會逐步退潮,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與國家性會得到進一步增強。
一國高等教育與該國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及其在全球化經濟鏈條中的位置密切相關。經濟水平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總體需求、發展規模、經費來源以及學科專業結構等外延和內涵特征,高等教育通過人才培養增強勞動力的生產效率并提高社會人力資本水平。如拉美國家的經濟高度依賴美國,主要以資源能源和產品出口為主,導致這些國家的高等教育結構與美國大體一致,經濟的附屬性決定了高等教育的附屬性。在經濟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全球化深入發展,高等教育全球化的重點不是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而是適應經濟全球化下的產業鏈與供應鏈的調整帶來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與科學研究重點的變化,帶來的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理念的沖擊,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被削弱,競爭和市場機制不斷得到強化,私人產品觀念持續增強,知識正在日益變得商品化,大學與政府、市場的關系發生了明顯的重構,隨著政府撥付經費在高校支出中的比例逐步降低,高等教育機構與市場和產業鏈條的需求相結合,減少對于政府公共經費的依賴并開拓新的經費渠道。總之,經濟全球化帶動的高等教育全球化推動出現了公共經費占比下降,高校與市場密切聯系,高等教育市場化、民營化的興起,分權的推進和問責制的流行。
疫情如果導致世界主要國家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回流趨勢和重新調整布局,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產業化與市場化就會面臨新的變局,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與國家性會進一步凸顯。一是高等教育適應國家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與產業鏈的布局需要,高等教育的使命、職責與具體的結構、布局等有待重構,無論政府的財政撥款是否有大幅增加,在經濟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與國家、政府的聯系會進一步增強,一國的高教發展必須致力于解決該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提出的需求。二是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會增強。在疫情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和產業鏈、供應鏈調整的情況下,高等教育必須有所作為,把社會責任與國家使命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追求,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與水平,使公共性成為高等教育機構發展與追求的目標,成為高等教育公平的新底線。
如何實現高等教育的使命重塑?依賴型的高等教育機構總是希望依賴外部力量干預特別是政府的推動,依靠自身力量很難實現或者無力完成。創新型的高等教育機構則能夠憑借自身力量實現戰略轉型。高等教育機構要由制度理論、權變理論為指導的被動變革轉變為資源依賴理論為指導的主動創新。制度理論強調環境中的規范性要素,高校嵌入制度環境與約束中。權變理論確定的就是在環境的條件與組織的設計中間找尋到一種“適應”。高等教育機構在組織與環境之間找到一種“適應”,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組織變革,但組織成員對外部環境是一種被動反應。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決策跟著外面變,但是這種變革沒有體現主動性。這是一種傳統的行政化的發展模式,是一種高決定性、高選擇性的發展模式。資源依賴理論是指環境不是一個嚴格的限制因素,組織成員也相信他們能應對組織政策,做出改變,行使自由裁量權,組織領導者為了提升機構的發展目標而重塑外部環境。大學高度依賴外部資源,主動作為去爭取外部機構的支持與資源投入,強調如何從外部獲取發展資源。這是一種低決定、高選擇性的戰略開發與選擇模式。資源依賴理論不是說要被動依靠外部資源,而是要主動尋求資源、主動變革、進行組織創新。任何高校都是一個高度依賴外部資源的機構,要依賴外部的支持作用和資源投入,才能謀求高校自身的發展。實際上高校的創新發展都必須主動尋求資源、主動變革和主動創新,有位才能有為,高校在爭取資源、使用資源與創造價值、輸出資源(包括人才、畢業生、科研成果、社會服務)等方面實現發展的良性循環和主動創新。
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經濟產業調整和國際格局變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須有所作為,以積極主動的創新精神迎接危機挑戰,強化自身社會責任,增強高等教育機構的公共性,承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由傳統的全球化時期形成的高等教育全球化、國際化、市場化、產業化轉變為強調公共性與國家性,高等教育使命的天平由市場、自由轉向公共與責任。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