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運動成為童年必需品
http://www.wandqa.cn2020年06月02日 10:39教育裝備網
編者的話
“六一”國際兒童節期間,帶孩子去運動是不少家庭的選項。“70后”滾鐵環、“80后”丟沙包、“90后”打籃球……運動帶來的快樂,成為很多人童年生活的一部分。12歲之前,擁有多項身體素質發展的“窗口期”,更是運動促進智力發育的“黃金期”。
享受樂趣、增強體質、錘煉意志,體育是送給孩子的成長禮物。青少年時期打下的體育基礎,將化為陪伴一生的財富。近年來,兒童體育越來越受關注,如何進一步打通發展路徑,讓孩子們在運動中擁有快樂健康的童年,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個課題。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女排隊長朱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到一件事:在出國打球期間,她發現俱樂部隊友們都是年紀很小就和家庭成員、社區里的小伙伴一起參加運動,從玩排球到產生興趣,最終選擇職業體育這條路。為此她建議,應該將體育教育的“關口”前移到學齡前階段。
“早早在小朋友心里種下體育的種子,讓運動成為伴隨一生的習慣。”朱婷的感受,道出了兒童體育教育的重要目標。研究表明, 12歲之前,擁有多項身體素質發展的“窗口期”,更是運動促進智力發育的“黃金期”。能否抓住這個機遇,讓體育從“調劑品”變為“必需品”,關乎孩子的成長。
想與怕:
發揮體育育人功能,“放開手”越早越好
疫情期間,居家健身成為很多家庭的“必修課”。上海市民李先生每天都要花上兩個小時,和兒子一起跟著教學視頻做親子操,收獲健康的同時也加深了親情。
對大多數家長來說,“練體育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偏見已不復存在,他們希望孩子通過參與體育鍛煉得到全面發展。但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的心里往往藏著一個天平:這端的學業壓力一旦加碼,那端的體育就變得“輕飄飄”。
其實,“起跑線上”什么最重要?健康第一。而體育的價值,還不僅僅在于身體強健。
“開展體育教育確實會遇到一些阻力,比如家長擔心,搞這么多體育活動會影響孩子的文化課學習。”清華大學附屬小學體育教師任海江認為,這其實窄化了體育在教育中的價值,“體育二字,過去偏重增強體質,現在則強調育人功能。”
一本名為《運動改造大腦》的書中揭示了這樣一個發現:運動不僅能健身,更能健腦,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學習好和體育好并不沖突,比如開設晨練微課堂,孩子們早上哪怕只是走一走、跳跳繩,就會神清氣爽,能對一天的學習產生促進作用。”任海江說。
“想與怕”的矛盾心理,不只存在于家長,一些學校受限于運動安全、學業壓力等問題,在開展體育活動時也會有所顧慮。“教育部門應該給予學校、老師足夠的保護和支撐。如果沒有學校與家長相互配合,兒童體育無從談起。”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羅冬梅強調,越是低年齡段越需要體育啟蒙,家長和學校“放開手”越早越好。
認識到體育在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擺正體育在教育中的位置,很多“結”便可迎刃而解。在清華附小,每年舉辦的各項體育賽事、趣味運動會都會邀請家長一起參與,當親眼看到孩子通過運動在創造力、專注度、團隊精神等方面的成長,不理解也逐漸變成了認同。
內與外:
體教融合搭建平臺,滿足多元化需求
從3月開始,從事行政工作的曲哲每天傍晚都要慢跑5公里,“體育鍛煉能增強身體抵抗力。別的運動我也不會,只有跑步門檻低。”而他7歲的女兒卻是個小體育迷,網球、輪滑、羽毛球都練得有模有樣。
在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看來,很多“70后”“80后”家長接受了十幾年的體育教育,但依然缺乏足夠的體育技能,也沒有一個能堅持下來的運動項目。目前,大多數學校雖然能達到每天一小時的“陽光體育時間”,但一些無難度、無強度、無對抗的體育教學,并不能給孩子提供足夠的體育養分。
“學校的體育課要照顧到所有學生,各個學校體育社團的活動也開展得參差不齊。”曲哲坦言,如果想讓孩子進一步提高體育技能,可以選擇專業一點的社會培訓機構,從基礎學起,因材施教。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參加各類體育培訓的青少年已超過1億人次,在大中城市該比例甚至超過75%。
這從中折射出兒童體育發展的巨大潛力,也為各方探索新路徑提供了空間。由中國籃協創辦的“小籃球”活動開展兩年多,累計舉辦8萬余場比賽,參與人次達30萬。該活動負責人透露:“我們正嘗試搭建體育和教育部門合作平臺,通過‘小籃球’的推廣,形成對家庭、學校、社會的引導機制。”
當前,兒童體育教育在不同地區、學校之間存在差異。一些“步子邁得大些”的學校已取得可喜進展。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提出“體育是第一學科”的理念,讓體育在孩子的身心成長中發揮多元價值。家長和老師普遍感到,學生的身體素質、時間管理能力、積極情緒體驗等方面都得到提升。
“重視體育教育并不意味給孩子增加額外負擔,而是將校園環境、學業壓力、家長心態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起尋找最佳解決方案。”中國籃協主席姚明說。
玩與學:
不必過早專項訓練,分年齡段按需施教
兩歲學游泳、5歲打冰球、上小學又報了棒球班……北京西城區家長楊麟給兒子排了滿滿當當的課外運動訓練表。“幾個項目同時學,雖然進度較慢,但孩子學會了就很有興趣。”楊麟表示,如果孩子有天賦,可以進一步培養,更重要的是讓他在運動中養成開朗陽光的性格。
過早專項化訓練,被視為兒童體育教育的一個誤區。大多數家長并沒強求孩子將來走專業運動員道路。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建方說,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天賦也可能未能發掘,家長應該讓他們多嘗試不同的運動項目。小學六年級后,重點培養一兩個最有興趣、最得心應手的項目,才能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如何平衡玩與學,直接影響兒童體育教育的成效。“小朋友耐力比較差,興奮度高,一個項目如果長時間、大運動量訓練,很容易產生厭倦和抵觸,要通過穿插游戲、變換形式來調動他們的興趣。”徐建方說。
青少年體育基礎打不牢,成年后再去“補課”就會打不少折扣。羅冬梅表示,體育教育應一體化建設,要根據不同時期的身心發育特點、適應需要,科學設計從幼兒到大學的體育課程體系。“現在一些學校和培訓機構主要看孩子完成多少運動任務,過于量化是不合理的。”
徐建方也贊同分年齡段體育施教的理念。“幼兒園階段以游戲為主,小學開始培養基本運動技能,小朋友逐漸形成協調、柔韌、平衡、速度、力量等綜合運動素質,為以后練習具體項目打下底子。家長最好陪伴孩子一起練,家庭有體育氛圍,更有助于孩子堅持。”
如何評價用體育考試的杠桿“倒逼”學校和家長?“考試只是手段,全社會對體育重視起來,目的是讓體育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王宗平說,我們應該讓孩子感受到,體育好和學習好一樣值得驕傲。
“如果把成長比作一串珍珠項鏈,體育一定會閃耀獨特的光芒。”北京市民范先生小時候接受過乒乓球訓練,至今獲益匪淺,“現在的孩子接觸的事物更豐富,但體育應當是成長的必選項。”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