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脫貧攻堅 服務國計民生——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和語言生活總體狀況回顧
http://www.wandqa.cn2020年06月03日 09:25教育裝備網
2019年對于語言文字領域來說是極具不平凡、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的一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伴隨著新中國成長歷程走過了70年,迎來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一期建設收官,語言扶貧攻堅克難目標接近實現。
6月2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年度《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國語言政策研究報告》《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上海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和我國首部專題性語言生活皮書《中國語言服務發展報告》等6個報告,回顧過去一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和中國語言生活狀況。
合力推進推普,助力脫貧攻堅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任務。近年來,在教育部黨組和國家語委統一部署下,語言文字系統積極作為,大力實施推普助力脫貧攻堅行動,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作出積極努力。”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徐曉萍在發布會上說。
《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2020)》指出,2019年,著力推進部際協調、部省合作、部內分工合作、調研督查、東西部對口支援等工作機制建設,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各方資源,合力推進推普助力脫貧攻堅。
徐曉萍介紹,2019年成立了由25家國家語委委員單位組成的推普助力脫貧攻堅部際協調小組。教育部、國家語委聯合國務院扶貧辦,與中國移動和科大訊飛簽署《“推普脫貧攻堅”戰略合作框架》,推廣“語言扶貧”APP項目;與共青團中央聯合開展“推普助力脫貧攻堅”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239支實踐團隊2291名大學生深入貧困地區開展普通話培訓和推普宣傳;加強貧困地區幼兒普通話教育,與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在9個省區開展“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組織北京、浙江等東部6省份加強對“三區三州”推普助力脫貧攻堅的對口支援。
“據統計,2019年中西部12個省份培訓教師46.3萬人次,青壯年農牧民195.8萬人次,基層干部21.3萬人次。”徐曉萍介紹,2019年重點加強重點人群的普通話培訓,指導和推動中西部省份開展少數民族教師、農村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訓。推動地方特別是“三區三州”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的青壯年農牧民、基層干部普通話培訓,并以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相結合,增強青壯年農牧民學習普通話的積極性、主動性。
此外,民族地區推普助力脫貧攻堅情況納入了2019年對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的指標體系。“各地積極制定落實推普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結合各地實際采取形式多樣的舉措,推動推普助力脫貧攻堅取得積極進展。”徐曉萍說。
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推普助力脫貧攻堅又有怎樣的部署呢?“圍繞兩個層面,聚焦兩個重點。”徐曉萍指出,將在教育領域,全面加強各級各類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在社會層面,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和普及。聚焦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聚焦重點人群包括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的少數民族教師、農村教師、學前兒童、青壯年勞動力和基層干部。
語言生活多彩斑斕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田立新說,2019年對語言文字領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啟動、北京冬奧會日益臨近等語言需求,以及智能時代對語言文字的影響,構成了多彩斑斕的語言生活圖景。
2019年,“甲骨文熱”和漢字研究應用延續中華文脈,構筑起文化自信。在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致賀信,強調要深入研究甲骨文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國家語委重大基礎資源建設項目“通用漢字全息數據庫建設”標志性成果——漢字全息資源應用系統上線,從“形、音、義、碼、用”5個維度全面呈現古今漢字的各種屬性,成為漢字教學研究及文化普及的重要平臺。
2019年,為期5年的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一期收工,調查范圍涵蓋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全國所有省份和123個語種及其主要方言,實現工程建設預期目標,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語言資源保護項目。
“年度字詞、新詞語、流行語、網絡用語映刻著時代印跡。社會發展、技術進步等催生語言熱點。”田立新介紹,2019年,垃圾分類成為民生熱點話題,產生了指示牌、表情包、兒歌童謠、春晚小品等新的語言產品。2019年,央視推出《主播說聯播》短視頻,以當日播發的《新聞聯播》為基礎,用清新通俗、年輕化和個性化的語言傳遞主流聲音,深受觀眾喜愛。2019年是QQ面世第20年,網絡語言從“小眾”到“大眾”再到“分眾”,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邊界正在消解,網絡語言正全面走進現實語言生活。
提升國家的語言能力是語言文字事業的重要理念,而語言傳播能力是國家語言能力的重要構成。2019年,我國召開首屆國際中文教育大會,“全球中文學習平臺”正式上線,國際版手機移動端APP也于今年4月上線,截至今年5月底,“全球中文學習平臺”累計用戶64.7萬人,覆蓋152個國家和地區。
語言文字服務國計民生
今年,語言生活皮書系列再添新成員,《中國語言服務發展報告(2020)》正式推出,這是國內首部專題性語言生活皮書,分領域、分區域、分人群對語言服務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
“2019年學界關于‘突發事件語言應急能力’研究取得進展,其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在2020年初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充分體現。”田立新介紹,在教育部、國家語委指導下,專家學者和有關企業組成“戰疫語言服務團”,先后研制發布了《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語通》等系列語言服務產品,為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及相關群體提供了多維度語言服務。
隨著冬奧時刻日益臨近,國家語委聯合北京冬奧組委以及北京、河北等地語委,深入實施《北京冬奧會語言服務行動計劃》,“冬奧術語平臺”V2版交付使用,“北京冬奧項目知識圖譜資源及問答系統”上線發布。
2019年,語言文字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總體戰略布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之聲正式開播;國家語委設立重大科研項目“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狀況及規劃研究”,全面調查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針對大灣區多語言、多文字的語言生活特點,分析語言服務需求,提出大灣區語言建設規劃。
在服務特殊人群方面,國家語委、中殘聯發布《漢語手指字母方案》,加強國家通用手語和通用盲文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出版《國家通用手語詞典》,推動國家通用盲文在出版物中應用。
發布會上,上海首次發布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這是繼北京、廣州之后第3本地方語言生活皮書。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桑標介紹,做好語言服務是當前上海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理念,面對大型國際性活動的語言需求,上海早在2001年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間,就開始探討提升市民英語能力和儲備多語種外語人才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進一步加強手語盲文等特殊語言文字服務,推動旅游等公共服務領域面向各類人群、針對多樣需求,不斷加強語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