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狠抓教育機制建設,大力提升鄉村教育,全面治理熱點難點
http://www.wandqa.cn2020年06月05日 09:42教育裝備網
日前,教育部發布《2019年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報告》,黑龍江省32個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認定。至此,黑龍江提前一年實現全域基本均衡,成為全國第20個整體通過國家督導評估認定的省份,奏響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最強音”。
列為“天字號”民生工程
教育興則龍江興,教育強則龍江強。近年來,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將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創建與脫貧攻堅、生態環保同時列為“天字號”民生工程,克服經濟下行壓力大、教育基礎薄弱等不利因素,突出政府責任,舉全省之力,凝聚起均衡攻堅的最強合力。
高位推動,機制先行。黑龍江2015年和2017年兩次調整建設規劃,立好提速的“軍令狀”;將“基本均衡縣通過率和鞏固情況”納入省委對市(地)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責任指標考核,牽好考核的“牛鼻子”;將“全面改薄”、專項獎補、“特崗計劃”等政策首先向任務縣和貧困地區傾斜,用好獎補的“指揮棒”;圍繞督查督辦建立網絡監測系統,臺賬式管理、銷號式推進,對工作不力的,嚴肅約談問責,念好問責的“緊箍咒”……通過在省級層面建立一系列“硬機制”,實現義務教育由以往教育部門主抓、單向推動向黨政主導、部門聯動的巨大轉變。
早謀劃早達標,早均衡早受益。市、縣兩級普遍實施“一把手”工程,加快達標建設,自2013年哈爾濱市平房區、雞西市麻山區率先通過“國檢”驗收后,大興安嶺漠河市、新林區,南崗區、道里區、香坊區等縣區“接力”達標,雞西、伊春、七臺河、大興安嶺等4個地市提前規劃三年整建制通過國家驗收。
抬高底部,辦好鄉村教育
無論是鄉村還是縣城,學校都成為當地最好的地標性建筑。近3年,黑龍江各級財政累計投入180多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1852所,新增校舍、體育運動場館300余萬平方米,新增教學儀器設備價值30億元,新增圖書1600萬冊,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作為入選2019中國基礎教育典型案例的農村學校,泰來縣大興鎮中心學校開設67門校本課程,成立60多個學生社團,在不到3萬人的鄉鎮,中小學生達到2883人,許多優秀教師被其他學校“挖”也不愿離去……有如此的吸引力,離不開校長李果對教師隊伍的重視與培養:學校教職工231人,學歷達標率100%,其中研究生學歷1人、本科學歷142人、專科學歷80人;教師職稱結構,其中正高級職稱1人、副高級職稱42人、中級職稱79人;省級以上榮譽教師16人……優秀的師資有力支撐了該校近20年“發展目標教育”的探索,實現了內涵與師資的雙優化雙提升。
近年來,黑龍江制定了“特崗計劃”“公費師范生計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等專項計劃,全面實施“五個一批”戰略,近3年補充“特崗”教師等2.1萬人,每年選聘近千名師范畢業生、選派近2000名師范生到農村任教、實習,“國培”項目培訓鄉村教師12.87萬人次,為鄉村教育注入新鮮血液,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提檔升級,實現了提質增效。
找準“小切口”,打出教育治理“組合拳”
擇校熱、課后“三點半”接送難、“小眼鏡”多、睡眠時間不足等問題,是近年來群眾反映比較集中的教育痛點堵點、急事難事。為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黑龍江從學生入學、分班、排座等“小切口”入手,出臺工作方案和實施細則,在全國率先推行中小學零擇校、零擇班、零擇位、零指定“四零承諾”,陽光入學、一鍵分班。
此外,黑龍江還將學生早晨到校時間同步延后半個小時,全省290余萬名中小學生可以晚起一點兒、多睡一會兒;出臺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行動方案,構建“一檔案、二機構、三結合”模式,努力減少“小眼鏡”;線上線下持續治理校外培訓熱,關停整頓違規培訓機構6782家,分四批公開曝光1823家“黑名單”,給學生減負。一系列治理措施營造了風清氣正的教育發展環境,實實在在增強了老百姓的獲得感。
經過幾年不懈努力,黑龍江義務教育正在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省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趙國剛表示,下一步將緊緊圍繞確保教育優先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鞏固成果、提升質量,向教育“軟實力、軟能力”要發展、要效益、要回報,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在更高起點上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