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下單 助農帶貨——超35所高校依托教育系統扶貧平臺開展消費扶貧行動
http://www.wandqa.cn2020年06月10日 09:25教育裝備網
貴州岑鞏縣的霉豆腐、黃桃干、林下雞蛋;四川康定的高原黑土豆、虎掌菌……最近,要是點進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你可能會有些恍惚,大學怎么做起了電商?
其實,這是高校通過“教育系統扶貧平臺”開展的“以購代捐”助農扶貧活動。
1月10日,在教育部扶貧工作會上,“教育系統扶貧平臺”(簡稱“e幫扶”)正式啟動,以消費扶貧為基礎,用數據積累引導產業扶貧,通過在線集中展示、銷售貧困縣特色產品,對接供需兩端,打造教育扶貧長效可持續機制。截至5月20日,已有超過35所部屬高校通過學校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渠道號召師生員工、校友通過“e幫扶”平臺“以購代捐”,支持定點幫扶貧困縣、湖北地區產品的銷售。
面對疫情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帶來的挑戰,高校主動擔當,為愛下單,助農帶貨,發揮出了教育定點扶貧的優勢,積極開展消費扶貧行動。
以校之名 為扶貧援鄂貢獻力量
早在今年2月份,電子科技大學就向全體學生、教職員工和校友發起了“攜手抗疫,扶貧不減”的倡議活動,號召通過“以購代捐”實現助力扶貧和宅家享好物的“雙贏”。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幫扶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助力吉林通榆縣,北京師范大學助力云南玉龍縣,南開大學與甘肅莊浪攜手同行,高校“助力湖北、抗疫扶貧”……打開“e幫扶”平臺界面,各校助農扶貧的公益愛心持續“跳動”。
“感謝您于建校124周年紀念活動期間購買西南交通大學‘迎校慶,助扶貧’124優質專享福袋。”在社交網絡上,西南交通大學的一名校友,曬出了自己帶有編號的校慶福袋電子證書。
今年是西南交通大學建校124周年,西南交通大學聯合定點扶貧的甘肅秦安縣,推出助農福袋。購買福袋,不僅可以獲得校慶電子證書,還能收到學校和秦安縣聯合撰寫的感謝信。
依托“e幫扶”平臺,各高校積極作為,主動創新,調動廣大師生和校友參與消費扶貧的積極性。中央財經大學發起了2020“公益中財月——百萬消費扶貧”專題活動,呼吁全球校友和校友企業攜手合力,共同完成兩個100萬的扶貧消費目標;四川大學和定點扶貧的四川甘洛縣發起了“大‘川’聚愛 貧盡‘甘’來”專屬活動……
“我們可能沒在抗疫一線拼過命,但可以為貧困群眾拼一單。”電子科技大學的倡議書里如是寫道。
直播帶貨 教育戰線出人出智
“經得了人間煙火,品得了詩集書柴。大家好,我是來自管理學院的劉東勝,今天為大家帶來云南省鹽津縣的好物桑葚……”最近,在B站,東華大學的教師們化身好物推薦官,為“e幫扶”平臺上的助農好物宣傳助力。
開展消費扶貧行動,直播帶貨是消費扶貧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這次戰疫扶貧的行動中,不少高校師生當起了“代言人”和“帶貨主播”。
中國海洋大學的博士生關卓倫為云南紅河州貧困縣綠春紅米線代言,3個晚上成交訂單398單,銷售金額逾10萬元;支起手機,擺上來自甘肅秦安的蘋果、花椒,西南交通大學在短視頻平臺上,為當地農特產品做起直播……
除了師生爭當主播,不少高校發揮智力優勢,開展直播帶貨、電商運營相關培訓,幫助當地村民、基層干部掌握直播技能,讓手機、直播平臺變成致富“新農具”。
“爆款視頻剪輯步驟教學”“流量增長與粉絲維護”“直播問題反饋及心態建設”……今年5月,天津大學為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開辦了“直播帶貨訓練營”,學校出資聘請專業的帶貨直播培訓團隊,手把手教當地村民、店主和基層干部成為“帶貨達人”。
在四川大學,50多名師生主動建起了扶貧志愿服務隊,負責學校“e幫扶”平臺的運營工作,并通過“e幫扶”平臺的志愿服務功能,協助產品設計、培訓指導、數據分析、活動策劃等工作的開展,進一步打開產品銷路,促進產業改造,助力消費扶貧向產業扶貧、教育扶貧轉變。華南農業大學新媒體團隊根據廣東清遠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縣長馮紅云的個人形象特點以及當地農副產品特色,策劃了短視頻營銷方案,試水直播帶貨,帶動銷售4萬多斤連山春橘……
“我們希望通過培訓,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形成協助消費扶貧的大合唱,幫助貧困縣的優質農產品找到廣闊市場,讓困難群眾持續增收。”天津大學扶貧干部說。
摘帽不摘責任 繼續勇擔時代使命
“大家好,我是貴州省長順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鄭秋實,今天我來給大家推薦一款我們長順的特產——綠殼雞蛋……”在北京郵電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推出的“為愛下單”視頻里,該校扶貧干部鄭秋實挎著竹籃,走進鏡頭,為當地特產帶起了貨。
長順縣位于貴州省中部,地處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是北京郵電大學的定點扶貧縣。2019年,在北郵助力下,長順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幫扶”。雖然不少貧困縣已經實現脫貧摘帽,但定點幫扶任務不能停,各高校還在為各地實現鄉村振興繼續貢獻著教育力量。
受疫情影響,北京大學定點扶貧的彌渡縣農產品出現大量滯銷,鞏固脫貧成果任務艱巨。了解到相關情況后,北京大學快速行動,借助“e幫扶”平臺,向全校師生以及海內外校友發起了“愛心農產品”彌渡扶貧接力倡議。吉林大學繼續為已脫貧的通榆縣發起助力,號召全校教職工以購代捐,為通榆縣抗疫情、保暢銷、促生產、保增收貢獻力量。南開大學整合已有的各類線上銷售渠道,幫助甘肅莊浪在脫貧后,也能讓產品賣得出、賣得好、賣得久。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雖然脫貧工作已經取得巨大成就,但目前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已經脫貧的人口中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還有近300萬人存在致貧風險。
面對吹響的決勝號角,對參與脫貧攻堅定點幫扶工作的高校而言,一邊是還未完全消零的貧困人口、徘徊在貧困線上的邊緣人口,一邊是助力鄉村振興的新需要,使命在肩、責任重大。而面對時代的這一召喚,高校人正在用行動奮力書寫不負人民、不負時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