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共治法治精治,激發教育治理活力
http://www.wandqa.cn2020年08月05日 11:05教育裝備網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發,對教育領域產生了系統、深刻、持久的影響,同時也對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提出新挑戰。日前,在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政策研究與法制工作處的領導和支持下,首都師范大學與中國教育學會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分會共同舉辦了“疫情下的教育治理:問題聚焦與政策應對”線上學術研討會,并在會上達成共識:必須通過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來提升治理能力。
后疫情時代,教育治理如何進行改革?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勞凱聲從公民受教育權的視角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教育生態平衡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受教育權利和教育選擇權的關系,引發公權力和私權力的博弈,如疫情期間在線教育市場出現的無序現象。教育治理必須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統籌社會各種資源支持,推動形成矛盾自我化解機制,激發教育治理活力,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首都師范大學校長孟繁華認為,后疫情時代更需要關注疫情期間學習生活對師生的深遠影響。“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在促進在線教育迅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人格與心智的迅速成長,因此,后疫情時代教育治理的核心要義就是多元主體、平等協商。”
“在后疫情時代,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應該調動學生和教師兩大主體的積極性。”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朱永新說。
“重建”一詞,是與會專家學者使用的高頻詞。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范國睿認為,教育治理變革應基于智能治理,重點建設適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在線教育資源和教育體系;針對偏遠農村地區加強資源建設和技術規范建設;加強線上線下融合的課堂治理;促進教育與智能企業最緊密的合作;重建社會教育系統,重構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模式。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金錦萍則是從現行法律和公共政策的角度,對重建中三大主體的教育公平角色進行了“定位”:政府依然為最主要的責任主體,在立法和相關制度建設中增加突發事件應對的規范、機制和舉措;學校應當有所作為,公開與共享教學資源;社會力量及時補位,彌合政府缺陷。
為提高教育系統效率和效能,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余勝泉提出的“重建”建議是:大幅度推進智能技術深度應用,深化社會分工,使教育服務的供給方式體現出更為優質的多人協同和人機協同。
而安徽大學教授程雁雷則建議,通過“一攬子”修法,在相關法律中增加應急管理條款,明確各級各類教育的應急管理責任體系、風險防控體系、應急救援指揮體系、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法規預案標準體系、公民安全教育體系。
“轉型”則是與會專家學者討論中的另一高頻詞。在疫情背景下,教育治理面臨公共問題跨域化愈發明顯、組織間功能差異及依賴性日益增加、治理對象與目標的復雜性高于治理工具和手段的復雜性等挑戰,地方教育治理模式和格局亟須轉型。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張爽認為,在地方治理中,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公共治理等三種模式復雜交織,每種模式都存在失靈的風險,單一哪種模式都無法應對日趨復雜的社會問題。
通過對疫情下北京市學校治理現狀的調查,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王東發現:“北京市學校普遍建立了統一防控體系,疫情期間學校的運行是在外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實現的,政府、企業、家庭和社區為學校運行提供了重要支持。”但從治理角度看,政府的宏觀指導和統一布置作用突出,但學校間的既有差異具有疊加效應,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學校在疫情應對水平上仍存在差異。
對此,張爽認為,地方教育治理的可行性框架是:政府教育元治理—不同治理機制與規制的兼容—價值觀的堅守踐行與信任體系的建構—法律法規的增權以及戰略管理等。
而在地方教育治理格局轉型方面,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田漢族則運用“善治、共治、法治、精治”理論框架,通過調查研究和文獻研究總結了北京市的教育治理經驗,其對未來首都教育治理的啟示意義是:牢牢把握教育治理的目標和治理規律,努力形成多元共治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有效提升跨部門跨組織協同治理效能;不斷提高依法治教的質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基層教育治理效能;逐步提升教育數字化治理水平。
全國300余名專家學者、教師和學生參與線上討論,為推進應對疫情的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言獻策。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