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辦學風口之下,中黃集團化辦學解決方案
http://www.wandqa.cn2021年01月05日 10:39教育裝備網
近年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加速建設新型“教育特區”,不少辦學者都將目光聚焦于這片機遇之地。據行業媒體統計,截止至2019年底,大灣區國際化學校市場總規模達到76.77億,但與北京相比,大灣區市場規模僅占北京的70%,總體增長空間巨大。
與此同時,在集團化辦學的主流下,大灣區也正在成為教育集團的必爭之地。數據顯示,當前大灣區集團化辦學已經占據超四成的市場份額。
對于辦學者來說,看到大灣區教育的發展前景時,在選擇進入的時機、階段、區域、規模、合作模式等方面都要做好充分的前策和調研。那么后疫情時代,大灣區民辦學校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民辦學校如何找準自己的突圍之路?集團化辦學如何賦能學校的發展?
針對以上教育投資人和辦學者最為關注的問題,中黃國際教育集團COO兼高級副總裁張玉靖和副總裁周玉潔分別受邀在行業交流會上,深入解讀了當下辦學政策法規,分析大灣區教育市場發展趨勢,并在此基礎上分享了后疫情時代,大灣區民辦學校的突圍之路和集團化辦學的解決方案。
中黃國際教育集團COO張玉靖
受邀在頂思ISHR國際學校人力資源峰會
分享集團化辦學如何打造賦能型平臺驅動學校發展
中黃國際教育集團副總裁周玉潔
在2020 FIN School學校投融資及品牌發展峰會
分享后疫情時代,大灣區民辦學校的突圍之路
1、大灣區人口快速增長,學位供給嚴重不足
辦學最重要的就是供需關系,大灣區的人口快速增長,學位供給是嚴重不足的。從人口導入來看,2019年整個大灣區新增的常住人口是150萬,新增人口中大部分是即將生小孩,或者孩子在上幼兒園、小學、初中的家庭,其中深圳和廣州各達到了40萬。學位如果僅依靠公共資源的補足,是有困難的。
2、升學壓力大、高質量學位更緊缺
與北京、上海都市圈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教育供給稍顯不足。廣東的升學壓力大,特別是高質量的學位更緊缺,這與大灣區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相比是極不匹配的。
隨著大灣區中產階級的進一步擴大和家庭財富的進一步增長,教育消費升級勢在必行。傳統優質學校遠遠滿足不了新增財富人口的需求,優質教育的學位供給將面臨更多的壓力。
3、大灣區傳統民辦學校面臨著轉型
當下大灣區的民辦學校各有各的挑戰,總的來說,有以下幾點:
⑴早期,大灣區民辦學校更多是為了補足市場空缺,隨著政府在公辦教育的投資增加,整體辦學環境發生變化,民辦學校面臨轉型。
⑵公民同招政策之下,禁止跨區招生,大大降低了民辦學校的競爭力。
人才競爭力不足,早先階段民辦學校教師待遇更好,現在公辦學校教師的待遇已經反超大部分民辦。
⑶依托政府物業,辦學場地將面臨搬遷壓力。辦學很大程度上依托城市和物業所在的位置,比如南山的一所學校突然之間遷到沙井,辦學定位完全就變了。
⑷部分民辦學校辦學定位不清晰,管理和運營能力不強,辦學質量不盡人意,辦學口碑不佳,好的教師和團隊流失,面臨轉型壓力,同時也影響了政府和社會對群體的認知。
⑸辦學門檻不高,短期投資人進入,過于追求短期利益,擾亂了市場,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關注。
4、后疫情時代,以國外課程和出國方向為主的民辦學校面臨重新思考辦學定位
在政策方面,強調教育主權在不斷強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義務教育學校不得引進境外課程,不得使用境外教材,純國際課程再也無法被民辦學校生搬硬套了。
在孩子升學方面,受疫情以及全球局勢的影響,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加,能同時擁有國內和國際升學的雙出口方向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讓孩子未來既能走得出去,也能留得下來。
這種情況下課程融合將是未來的一個主流,也是民辦學校未來重新定位的方向。怎么既能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的要求,同時又能達到世界名校對人才選拔的要求,這是課程融合的一大難點。
政策幫助投資者調整回報期望值
教育政策對辦學者來說至關重要。回望近三年政策法規,2018年總結起來就是“規范、規范、再規范”,總的來說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和非營利性學校管控更加嚴格,同時公辦學校不允許掛品牌對于部分優質民辦學校來說也是一種機會。
到了2019年和2020年的政策趨勢,總結起來就是“轉型、轉型,快轉型”。總的來說,政策引導的方向是培養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包括研學、勞動教育、體育、音樂以及教育評價改革等政策的出臺,都是希望民辦學校能回歸初心,踏踏實實辦學。對于不同的教育階段來說,政策有不同的引導方向:
一、對于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
1、上市的退出機制不存在了,要盡快認清現實,找到最佳方案;
2、政策紅利基本上沒有了,要踏踏實實辦學;
3、高質量,符合政策導向的民辦學校是被肯定和鼓勵的;
4、一些辦學質量不高的民辦學校將面臨被取締和規范,10%將是分水嶺。
二、對于學前教育階段:
1、普惠性是大的方向;
2、要保護未成年的天性,不要過度過早地被資本捆綁。
三、對于高中階段的學校:
1、政策趨勢不明顯,更市場化;
2、國際方向的學校要調整,要堅守意識形態底線。
基于以上的政策和市場環境,總體而言,大灣區的民辦學校必須要轉型,具體來看有2個分類:
第一、對于傳統的民辦學校,要么自己完成轉型,或者委托給知名教育集團賦能轉型。轉型要重點關注辦學定位、辦學政策和辦學成本。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自己的辦學特色比如藝術、科技或者國際化。能做到在片區內,如果家長想選擇某個方向,一定會先想到你這所學校。
第二、對于國際化民辦學校,定位細分市場客群很重要,包括學費、教育理念、教育教學體系、出口等,還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正如前面所說的,雙出口一定是國際化學校的轉型方向,但同時要注意我們的教育要始終回答“為誰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三大問題。因此在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前提下,以中國本土文化為主,將世界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為我所用。因此,課程融合是唯一的出路。IB教育體系由于其極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為課程融合提供了探索和實踐的方向。
集團化辦學打造賦能型平臺驅動學校發展
對于尋求轉型的民辦學校,通過“擁抱”教育集團來獲得進一步發展或將成為大多數辦學者的選擇。但值得思考的是,在集團化辦學的過程中,如何讓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校區盡可能的保持教育服務的一致性、保持教學質量的穩定性。如何讓非標的教育教學服務恰如其分地標準化,同時又能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在學位有限的情況下,學校如何實現高效的運營管理?這些都是教育行業集團化發展的難點。
在17年中西融合全人教育的辦學過程中,中黃創新性地打造了一個集研發中心、教育教學體系、教師培養體系等為支撐的賦能型平臺(PBCP)。這個平臺如同一個加速器和管理中心,不僅能夠將核心的教育教學體系快速復制、輸出給各個教育階段的實體,同時能及時獲取并高效利用教學大數據的反饋,對教育教學體系的落地實施、精進迭代形成閉環。在運營管理上,進一步提升在招生、后勤等日常管理服務上的效能和靈活性。
中黃賦能型平臺
首先在頂層設計上,必須要有“中西融合全人教育”這一共同的辦學目標和定位,解決在認知層面上的問題。因此不論是在辦學定位還是教育模式方面,中黃一以貫之地用中西融合全人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為主線,去發展所有的教育實體、進行所有的教育項目和設計。
中西融合的全人教育教學體系就是為了解決:如何通過一套課程和同樣的在校時間,達到國內國外兩種不同教育體系的不同標準,實現既要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同時學生的能力素養全面提升,實現考試成績優秀,中外名校升學一樣成功。
教育教學體系則作為整個賦能型平臺的核心部分,需要解決標準化和差異化的問題。在標準化的部分,通過中黃課程發展與評估中心(CDAC)、集團跨部門資源、管理學校協作,對有共性的、可流程化的部分進行標準化、模塊化、可視化,讓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易于理解且能操作實施。
作為研發中心,中黃課程發展與評估中心(CDAC)由崔建社總校長引領,專注于中西融合全人教育教學體系的自主研發。CDAC核心團隊均具有海外教育教學背景,而且精通中外教育教學體系。他們以國家課程為本,以全球公認最具先進性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為指導,基于多年教育實踐積累的教學大數據,研發和輸出能夠引領中國素質教育發展的中黃融課課程體系和中黃快普樂課堂教學體系。
CDAC會在國家各項政策頒布的第一時間成立教學小組,制定短期、中期、長期工作計劃,針對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評估、教學成果展示、教學資源、教學管理等各個環節制定策略。在落地過程中,CDAC不僅對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案進行統一指導,把關審核,同時跟進監控實施的全過程,并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及時反饋與調整。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管理學校的教學質量實現良好的均值水平。而在具體的教學和教務管理部分,會結合各個管理學校的不同情況在執行層面有所差異。
在運營管理服務方面,組織架構優化和教師培養是很多學校的痛點。在人才管理方面,中黃把人力資本通過數據化、系統化的呈現方式來提供給學校校長和行政領導班子,讓學校管理者清晰全年的人力資本投放和經營情況。每年進行人才盤點,從人才的選、用、育、留各個方面梳理出適合學校情境的流程和方法,建立專業和管理的雙向職業發展通道。在教師培養方面,通過“展翅計劃”、“向日葵計劃”、“最強大腦學習營”等一系列的教師專業發展計劃,為教師持續賦能,讓優秀的老師來培養更優秀的學生。同時打造凝聚人心的組織文化和人才管理系統,把非標的“人”的能動性價值充分發揮出來,讓教學質量得到持續的提升,在共同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觀的引領下實現集團、學校和個人三維一體的發展。
中黃扎根粵港澳大灣區17年,面向教育投資方和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提供包含品牌授權、委托管理、課程輸出以及專業服務在內的一站式全人教育辦學解決方案。未來我們希望能與有實力的教育機構、企業進一步探討,發揮各自的優勢、資源和力量,為所在的社區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共同推動當地教育教改的發展,探討培養未來人才的更多可能性。
更多辦學合作咨詢請識別下方二維碼。
注:本文為企業發布的推廣文案,不代表本站觀點。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