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科技大學科研團隊用新技術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
http://www.wandqa.cn2021年07月16日 09:17教育裝備網
7月的漢江兩岸綠浪滾滾,正在分蘗萌穗的水稻長勢喜人。
撫摸著綠油油的禾苗,陜西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郭軍康滿懷期待:在團隊努力下,今秋十月,試驗田即將捧出秦嶺污染土地上的第一把“放心米”。
把一顆不起眼的“小圓球”埋進土壤,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的前提下,通過吸附根際土壤中的鎘、鉛、鋅、汞等多種元素,徹底修復農田重金屬污染土壤,讓受尾礦污染的土地再次產出“放心米”。4年來,郭軍康帶領團隊一頭扎進秦嶺深處的試驗田,以農田重金屬污染控制為課題,研發出10余種環境友好型修復新材料及配套修復裝置,借助智慧農業新技術,在污染土壤中布控修復裝置并循環回收利用,通過多次循環實現對土壤污染的徹底修復,同時極大降低修復成本。
如今,他們已成功修復100余畝農田并實現了綠色種植,產出的油菜重金屬鎘含量與未處理地塊油菜相比下降56%,達到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限值。
巍巍秦嶺,礦脈深藏。歷史上,由于對秦嶺各處礦藏開采,造成部分區域農田的重金屬污染嚴重,重金屬鎘超標,極大影響了當地農民生產生活。2018年,郭軍康領銜的“秦嶺衛士”團隊在社會實踐中看到當地群眾飽受尾礦重金屬污染之苦,下定決心要“把論文寫在三秦大地上”,他們結合陜西科技大學環境學科優勢與糧食安全重大需求,破解地方發展難題,開始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的研究課題。在陜西綠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建成110余畝試驗田,輪作種植了油菜、水稻等農作物。
從2018年至2021年,在經費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團隊成員無數次往返于漢中和西安、稻田和實驗室,發揮學校化學、生物、材料、機械學科優勢,搭建交叉學科公共研究平臺,實現了多學科融合,將新材料、新裝置、新設備結合在一起,解決了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
據了解,郭軍康團隊的農田土壤污染修復技術體系在國內土壤修復領域具有創新性,且適用性強,適合全國不同地域的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
“這是一件利國利民、造福后代的好事兒。即使困難再大,有時甚至還不被人理解,我們也會互相支持、攜手一直干下去,養好田種好米,助力鄉村振興。”合作3年來,眼看著試驗田里的土壤品質一年比一年好,莊稼長勢一年比一年強,陜西綠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姜希來打心眼里高興,也逐漸認識到土壤污染修復,尤其是農田的土壤污染修復的重大意義。
郭軍康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經過袁隆平等老一輩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我們已經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如今,我們已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但如何讓老百姓吃得安心,仍是我們這一代農業環保人應該牢記的‘國之大者’。我們要保護好秦嶺祖脈,努力用科技創新讓綠水青山變成老百姓的金山銀山。”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