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美育“追夢人”——記江蘇省睢寧縣王集鎮中心小學教師朱永
http://www.wandqa.cn2021年08月20日 09:31教育裝備網
從教38年,朱永在江蘇省睢寧縣王集鎮中心小學扎下了根,也在美育田地扎了根。
38年童畫育人。朱永教過的學生數以萬計,輔導的畫童逾2000人。他不僅把藝術的種子播撒到眾多鄉村孩子心中,自己也由民辦教師成長為省級勞動模范、全國模范教師。今年“七一”前夕,朱永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兒童畫,要讀懂孩子的心靈”
“李忠義把‘藝術創意欄’上的美術作品撕壞了!”聽了學生的反映,朱永走進教室,看到了被撕壞的作品,還有學生李忠義的忐忑。面對滿地紙片,朱永靈機一動帶學生把作品全撕了,撕碎的紙片分給了每個學生。
那堂課上的是撕紙貼畫,李忠義上得最專注,并拼出了一幅“七彩蘋果”。那堂課,也在李忠義心里埋下了一顆藝術的種子。后來,他以優異成績考取南京藝術學院,畢業后在深圳從事服裝設計工作。
順勢生成的教學智慧背后,是朱永數十年如一日的潛心鉆研。
1983年,因為美術特長,朱永成為了一名民辦教師。初上講臺,他教孩子們畫人物肖像。沒想到,在他看來簡單易學的東西,卻讓不少學生抓耳撓腮。這讓他意識到,會畫畫未必能上好美術課,更重要的是讀懂孩子。
當時學校師資不足,朱永主動提出承擔低年級的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他要求自己既要成為一個能管好班的教師,更要成為懂孩子的人。為此,他一有時間就去聽老教師的課,數學課的導入、語文課的自然過渡、體育課的趣味游戲等,都成了他教學智慧的源泉。
“兒童畫,要讀懂孩子的心靈。”朱永說,“教學中我天天研究孩子,研究孩子想怎么玩。跟他們一起玩,玩著玩著,他們成長了,我也成長了。”
給農村孩子一個彩色童年
20世紀80年代,睢寧縣實驗小學和睢城小學兒童畫頻頻在國際國內獲獎,縣政府把獲獎作品和小作者的照片展示在縣城的大街上,這讓朱永很羨慕。
此后,他一有時間就騎車去看展出的兒童畫,琢磨著要給農村孩子一個彩色童年。
有了想法,朱永立刻行動起來。1986年,在他申請下,王集小學成立了睢寧鄉村學校第一個美術課外興趣小組。當時學校一無場地,二無桌椅。他就把妻子陪嫁的4床棉被撕開重新縫合,搭起了簡易遮陽棚;他又賣了家里的糧食,買來舊桌凳;沒有畫紙顏料,他把幫別人畫宣傳廣告獎勵的材料給孩子們用……
繪畫來源于生活。為打開學生的視野,他利用周末和節假日自費帶學生外出寫生,并一直堅持到現在。“這些年我們走遍了睢寧的山山水水。孩子們用手中的畫筆記錄睢寧變遷,記錄社會進步,記錄身邊的美好。”朱永說。
付出總有回報。從1989年開始,他輔導的學生作品在兒童畫大賽中不斷獲獎。2012年,他輔導學生鹿芷涵繪制的兒童畫《我們愛和平》,從全球7000多幅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由聯合國主辦的“藝術促進和平”兒童繪畫大賽第二名,填補了中國兒童繪畫作品在這一賽事中的獲獎空白,也成為長期陳列在聯合國大廈的4幅兒童畫作品之一。
這些年,他教過的學生中有近200人考入藝術院校,有的成了大學教授,有的成了美術工作者,還有的畢業后回校任教。
“農村需要我,我就在這兒干”
“教育從來不是灌輸,兒童畫就是讓兒童用眼睛發現美、用畫筆畫出美、用心靈沉淀美。”朱永說,這些年雖然條件越來越好,但自己總想著為更多農村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城里可能不缺我這樣的老師,但農村需要我,孩子們也需要我,我就在這兒干。”朱永說。多年來,他帶孩子外出寫生從沒讓家長出過一分錢,也沒向學校要過任何補助;為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孩子,到底貼進去了多少工資,他也說不清。因業績出色,他有多次機會到城市發展,都放棄了。
2014年,“朱永名師工作室”掛牌。7年間,他先后做了百余場美術教育教學講座,足跡遍布睢寧城鄉所有中小學。他和青年教師結對,與中年教師交友,無私地分享教學經驗。近年來,他結對的教師中,有3人評上副高級職稱、20余人評為中級職稱,并涌現出一批愛崗敬業的鄉村美術教師。
“如果沒有朱老師,我不會在村小待這么久。”在王集鎮中心小學工作12年的美術教師王艷說。工作日她要驅車近兩小時,從徐州市區到校上課,周末她還要和同事們義務為鄉村孩子輔導繪畫。
“好的教育不會讓人‘背井離鄉’。我希望能做年輕教師前行的燈塔,引導更多的美術教師健康成長,讓他們在鄉村學校辛勤耕耘,收獲希望。”朱永說。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