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體育心”護佑青少年心理健康
http://www.wandqa.cn2021年12月21日 09:44教育裝備網
2021年7月出臺的“雙減”政策,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角度,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教育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宗旨。
然而,近年來學生抑郁、焦慮多有發生,且有低齡化趨勢,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落實“雙減”政策,要針對青少年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措施,疏導排解心理壓力,促進、維護、改善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健康素養,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學校體育應實現“以體育智、以體育心”,這是國家政策性文件中關于學校體育的新闡述,我們該如何理解?如何落實?
青少年心理健康 已成社會關注焦點問題
近年來,除了體質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也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石,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
近期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青少年抑郁癥檢出率達24.6%,其中重度抑郁癥檢出率達7.4%。該結果引發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高度重視。據了解,世界兒童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平均水平是4%左右。為此,國內心理專家對中國近十年來有關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領域的學術論文進行了“元分析”研究。研究認為,近年來中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所增多,但仍相對穩定,心理抑郁問題也是如此,青少年重度抑郁癥不超過3.5%。事實上,心理方面有抑郁傾向與醫學診斷為抑郁癥患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對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整體情況的準確研判,需要有清醒客觀的認識。社會大眾之所以會產生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嚴重的感覺,原因之一是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就高等學校招生情況而言,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高等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2000年至2020年,全國高等學校當年的畢業生人數從約95萬增加到約874萬,按此比例粗略推論,由于在校人數規模擴充接近10倍,同樣一所高校,2020年出現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總數比2000年的總數必然相應增加。也就是說,同樣一所高校,有極端行為的學生,20年前是每年1個,20年后每年可能接近10個。這種絕對人數的增加,導致了社會的錯覺。原因之二是現代社會信息技術更加發達。一些心理問題引發的極端事件通過網絡等新媒體迅速傳達到社會各個角落,形成放大效應,加上少數媒體的惡意炒作,更導致社會大眾產生了青少年心理問題惡化的誤解。
教育部發布的相關統計顯示,2020年全國大中小學校有學生2.89億人。因此,基于這個數據推斷中國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的青少年依然會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一舉一動,不僅與學生自身的生命健康、成長發展緊密相連,更重要的還與千千萬萬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穩定密切相關。
事實上,為了維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進其健康成長,中國各級各類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尤其是教育部門,均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以來,教育部從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制定、心理專家指導、心理教師培訓、學生心理測評、問題學生危險行為防控等方面,制定了國家學生心理健康的整體性教育計劃,實施了全過程的管理與干預。總體上看,成效是明顯的。在社會變遷、家長焦慮、壓力攀升的復雜情況下,筑起了一道有效遏制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快速增長的防線。
但從教育教學一線看,尤其是中小學階段,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予以重視并加以解決。一是沒有把預防工作放在第一重要位置,重視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勝于預防問題;二是很多學校把重點放在建設心理室、開設心理課、配置心理教師等工作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義傾向;三是把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預視作少數幾個心理教師的工作,沒有形成讓其他學科教師共同參與的機制,學生心理問題預警與防控力量單一。此外,作為“五育并舉”中重要的教育手段,學校體育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干預學生心理問題上的獨特作用,遠遠沒有得到重視與發揮。
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體育運動不可缺少
眾所周知,無論古今中外,到陽光下去運動,是所有專業、非專業人士認同并推薦的促進心理健康、改善不良心理狀態的重要手段。其獨特性主要體現在獨特生理機制和提供真實的交際場景上。體育運動能夠激發身體直接產生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可以滋養、維護、改善心理狀況。科學研究證實,從效率角度看,體育運動對于維護、改善人的心理健康,其作用是獨特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
“雙減”時代,學校體育要為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發揮獨特作用。導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很多,據研究,除了遺傳因素之外,在現階段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于學習壓力、家庭狀況、同伴交往等因素引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來自學業壓力、戀愛交友、就業就職等。心理問題通常通過情緒和行為表現出來,如睡眠不足、焦慮、抑郁、孤獨、對抗、注意力不集中等。針對這些原因和表現,體育教師應立足學校體育學科,針對青少年群體與個體特點,利用“雙減”政策的有利時機,主動作為,積極參與促進、維護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工作。
一是加強宣傳,傳播科學知識。要開展“運動與心理健康”的主題教育活動,教育、引導教師、家長重視體育運動在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獨特作用。要告訴社會,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僅僅依靠心理醫生、心理教師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全體教師、家長共同參與,“五育并舉”才有實效。缺失體育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不是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預防為重,強化體育與健康課和課外鍛煉。落實“雙減”政策,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體育活動,鼓勵全體青少年到陽光下、到操場上、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心、強健體魄,保證中小學生在校一小時、校外一小時體育活動,有條件的學校,體育課、體育活動盡量安排在戶外進行。體育活動要保證學生有充分的運動刺激強度,不斷提高運動負荷,以便提升青少年身心適應能力,促進身心健康。
三是集體項目優先,注重實效。體育活動的安排,要面向全體學生,以集體性項目、團隊性活動為主,優先開設籃球、足球、排球等運動項目。創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體育特色學校,做到人人都參與、個個有特長,以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護佑、滋養青少年身心。落實“教會、勤練、常賽”體育教學模式,增強體育活動的吸引力。體育教學、大課間活動、課外鍛煉、課余訓練和比賽,要強化規則之下的游戲性、競爭性,在團隊合作或對抗情景中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學會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
四是強化監控,精準干預。充分利用體育學科的特點,發揮體育教師人際交往能力強的優勢,與有心理失衡傾向的青少年結成幫扶關系,積極作為、主動關注,疏解心理問題,加強心理輔導,預防心理問題突發情況,確保學生生命健康和校園安全穩定。
總之,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是每一名教師的初心與使命,而體育是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全體教師尤其是體育教師對此應有科學的認識并在實際工作中發揮獨特作用,切實落實“以體育心”要求,為人力資源強國建設、健康中國建設貢獻重要力量。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院體育衛生藝術研究所所長。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央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助課題“基于學校體育智慧系統的學生體質管理與整體干預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GYB2021010])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