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學習”遇見教育數字化轉型
http://www.wandqa.cn2022年08月25日 09:14教育裝備網
今年3月份,疫情突襲上海,剛剛開學三周的校園又靜了下來。為切實保障廣大師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上海1547所中小學的156萬余名學生全部開啟居家線上學習,在“云課堂”里度過了一個難忘的“云學期”。
作為全國教育數字化轉型試點區和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首批試點省份之一,上海近年來持續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一系列運用數字化工具支撐教育教學創新、賦能育人模式變革的實驗和探索已經在各級各類課堂陸續展開。疫情來襲,教學活動全部轉戰“云課堂”,全體師生進入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考場。
接近一個學期的線上教學,教師如何保證教學質量?長時間的在線學習,學生如何保持學習興趣?基于數字化工具和大數據積累,作業如何改進,學業如何評價?“云課堂”里,一個個基于智能技術的教學新實踐正在上演,一場數字化支持的教學模式變革悄然發生。
線上這堂課,教師只講了8分鐘
“教師講授8分鐘,師生互動17分鐘,個人任務10分鐘,小組活動10分鐘。”江灣初級中學八年級物理教師倪軼鳴上完一節《滑輪》的線上直播課,平臺給出了這樣的統計數據。
一堂45分鐘的課,教師只講了8分鐘,超過80%的時間交給學生……當“云課堂”成為師生們的日常,教與學的形式正在發生著改變。
“在線上課堂,教師可以綜合各種優質資源提前制作好教學課件,既豐富了課堂形式,更加吸引學生,又能夠高效地分配課堂時間,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互動,幾乎每個班級每一次課堂都有新的‘生成’。”進才實驗中學八年級地理教師唐曉峰教7個班級的地理課,以前的課堂,同樣的內容他需要講7遍。在“云課堂”里,他則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備課上,結合各種教學資源事先錄制好授課內容,再進行直播教學。
唐曉峰說,這次線上教學,他和周圍的教師們明顯感受到了更給力的“環境支持”,不僅網絡更加通暢,可以選擇利用的數字教學資源也更豐富了。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有優質的課程資源,有教師研修和教改實踐經驗,市級‘空中課堂’有聚焦重難點的‘名師面對面’,區級‘閔智學堂’有智能作業……優質的課程資源越來越多,如何結合自己執教學生的學情用好這些資源,成了此次線上教學中全體教師面臨的新挑戰。”莘莊中學校長李國興告訴記者。
如何運用海量的優質資源把課上好?開展線上教學以來,各種主題、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在云端開展得如火如荼。因為大部分學校的教學安排與市級“空中課堂”同步,同一年級使用的是同一張課表,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更加密切了,研討也更加深入。
“網上很多資源都是長視頻,使用不便還影響視力。作為備課組里的年輕教師,我會把它改成短的‘知識膠囊’,配上二維碼,分享給老教師使用。”江灣初級中學七年級語文教師樊曉萍說。
為了助力教師備課,各學校也積極開展數字化資源的整合。徐匯中學在兩年前就成立了60多人的MR教研組,針對教學重難點制作了3000多個微視頻。復旦大學第二附屬學校整合多方資源構建了校本在線教學資源庫,莘莊中學編制了全學科的自主研習檔案。
線上教學并不是線下課堂的照搬。對于教師而言,全面“上陣”線上教學,遇到了很多新的挑戰,然而,新的探索帶來的是課堂教學品質的提升。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將名師教學資源片段、新聞視頻、紀錄片等網絡教學資源融入自己的課堂,人網融合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教學講解已經成為不少教師的教學新模式。
暢游“云課堂”,讓每個孩子都被“看見”
跟著教師同步開展虛擬實驗、在小黑板上分享解題思路、在互動區分組討論、使用投票功能快速提交答案……在倪軼鳴的“云課堂”里,平臺里幾乎所有的交互功能都在頻繁使用。倪軼鳴要求每名學生都打開攝像頭并開麥,這樣就可以隨時看到學生上課時的狀態。
2020年“停課不停學”期間,多數學校采取學生“空中課堂觀課+教師線上互動指導”的教學形式,“希望能夠實現更好的師生互動”成了教師們的普遍訴求。此次線上教學,開通在線直播課,打開攝像頭與學生“面對面”成了更多學校的選擇。
線上教學重啟,學校原來選用的直播平臺卻下架了。是延續2020年學生“空中課堂”觀課+教師在線指導的舊形式,還是重選平臺開通線上直播課?一個難題擺在了上海市長寧區天山第一小學校長呂華瓊的面前。
天山一小所在的長寧區是上海市首個教育數字化轉型實驗區,區里率先開展學校數字基座服務,能夠實現各類應用“快、省、準”地接入。有了堅強的技術后盾支持,呂華瓊決定重選直播平臺,直覺告訴她,這將是學校新一輪信息化轉型發展的重要契機。
時間緊迫,學校107名教師迅速投入了新平臺的學習培訓。依托區里的數字基座,學校將直播平臺的使用與市“備課助手、教學助手、作業輔導助手”數字教學服務平臺深度融合。經歷了短暫的忙亂和痛苦,教師們很快嘗到了甜頭。新平臺不僅實現了更流暢的師生互動,而且具有很強的數據收集功能,自動生成學情報告支持教學。“大數據分析對教學質量提升形成反哺,疫情過后可以延續到線下教學,保證常態化應用。”呂華瓊興奮地說。
開通在線直播課,打開攝像頭,起初只是為了解決師生互動不足的問題。隨著線上教學的深入,師生們在“云課堂”里有了越來越多的收獲和樂趣。
“線上教學有了更多的智能工具,讓我能夠關注到更多學生的構想,這在線下課堂都很難實現。”為了提升教學效果,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八年級數學教師崔婷在自己的書房里支起了5塊屏:手提電腦展示授課內容,臺式電腦用來觀察所有學生的上課狀態和肢體語言,手寫板用來精確繪圖,平板電腦則是專門的討論互動區,供同學們拍照上傳解題過程、互相交流學習,手機屏幕實時了解課堂上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為了清晰地展示教師的繪圖以及教具演示,她還架起了一臺高拍儀。每節課,崔婷都像一位指揮家那樣在不同的屏幕之間熟練地切換。
崔婷還發現,課堂移到線上以后,線下課堂里不愛發言的學生有了更積極的線上互動,學生們的小組討論也更加頻繁了。為了互相督促和鼓勵,學生們還會自發建立不同主題的學習交流群開展同伴互助。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力的數字化轉型。線上教學開展以來,上海市教委成立了專門的在線教學保障工作組,協調各方力量,做好優質資源供給、教學研究、教師培訓、平臺改進等基礎保障工作,為“云課堂”里教師的探索創新提供高質量服務。同時,上海還開展了在線教學技巧和優秀案例征集活動,遴選出具有創新性、互動性和推廣價值的案例向全市教師推介,提升全體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和教育教學能力,助力“云課堂”提質增效。
分層自主學,作業高效學習更有趣
學生輪播“上臺”發言、AI診斷迅速糾錯,教師發布課堂練習、學生即時作答、系統智能批閱并秒速反饋……在天山二中的“AI云課堂”,系統會自動采集學生作答的全過程數據,及時呈現答題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反饋結果隨時調整課堂教學重點。課后,教師還會根據系統生成的學情報告研究分析,為學生“定制”不同的個性化作業。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線上豐富的資源和數字化工具也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教師開展個性化輔導提供了更多便利。
線上教學拉開了師生之間教與學的時空距離,也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為了照顧到不同學情的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們會結合學生課堂表現、作業反饋等情況進行知識點微課推送、糾錯練習匹配,設置分層作業,并開設自習“云教室”,為學生開展個性化教學輔導。
“線上的教學方式更加個性化,學校采取分層教學,對于基礎較薄弱的學生適當降低作業難度,重在鞏固基礎,能夠增強自信心,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會布置更具開放性的作業進行拓展。”上海交大附中附屬嘉定德富中學九(1)班學生高雯告訴記者,在這次線上教學中,作業的形式更加新穎了,課堂資源也更豐富了,遇到問題可以隨時看回放或者線上問教師,同學之間還可以互相交流。
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同學們似乎更容易適應這種自主的學習方式。高雯說,在平時的學習中,她會去網上搜索視頻資源拓展知識面,會用學習軟件做思維導圖,還會用APP做線上虛擬實驗。
有了智能工具和大數據分析,教師們也從客觀題作業批改、統計分數的煩瑣工作中解放出來,作業設計變得更加多元有趣。物理教師圍繞教材設計出各種居家探究小實驗,英語教師利用“AI直播”設置了演講擂臺,體育教師將《本草綱目》毽子操改編后帶著學生一起跳,不同學科的教師相互合作設計跨學科項目化學習題目,就連爭獎章、攢積分、刮刮樂等線上小游戲也都被教師們設置出了“學習版”。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本質在于數字化支持的教育發展的轉型。”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董玉琦認為,“云課堂”里,數字化學習的新型文化認知正在師生意識中逐漸形成,尤其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互動性、個性化日益凸顯。從課堂教學到課后輔導、作業,上海的教育工作者們正在探索從為學生提供完全由教師支持的學習路徑,向由教師與技術共同支持的個性化學習路徑轉變。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