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園建設的挑戰與策略——專訪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玉順
http://www.wandqa.cn2023年01月11日 09:56教育裝備網
2022年2月,《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提出“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3月,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10月,黨的二十大第一次將“推進教育數字化”寫入報告。在這一背景下,以智慧校園建設及其現代化特征引領學校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升級發展,正成為當下教育現代化進程的熱點領域。我國智慧校園發展現狀如何?如何提升智慧校園內涵建設?未來,智慧校園建設有哪些新策略?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玉順。
智慧校園建設呈現哪些新特點? 以服務為核心,以管理為支撐,以深度融合為表現
記者:近幾年,我國智慧校園建設方興未艾,作為教育信息化領域的專家,您認為應該如何理解新時期智慧校園的內涵?智慧校園有哪些新特點?
李玉順:就智慧校園的內涵與特征而言,不同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給出了各有側重的定義。物聯網技術專家突出智慧校園的智能感知功能;教育技術學專家認為智慧校園是基于新型通信網絡技術構建業務流程、資源共享、智能靈活的教育教學環境;學校信息化建設專家則側重智慧校園的業務融合應用和服務創新。
綜合以上觀點,結合我自己長期研究工作,我認為,首先,智慧校園強調“以服務為核心,以管理為支撐”的理念,綜合運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構建智能感知環境和虛實融合新型教育教學空間,為師生提供以人為本、智能開放的個性化創新服務。其次,智慧校園還要體現“深度融合”。“深度融合”包括學校物理空間、教學網絡空間、師生社交關系空間的融合,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教研、科研、管理和服務的融合創新,形成“可感知、可診斷、可分析、富彈性”的新型校園生態。
智慧校園的特征是其內涵的具體化與形象化,其基本特征包括:
一是智能化基礎設施先進完備,二是云邊端體系結構健全開放,三是信息化業務系統整合協同,四是空間應用線上線下融合流暢,五是數智技術賦能精準高效,六是課程課堂評價整合升級,七是師生素養發展持續推進,八是安全保障運行機制健全等。在我國教育數字化轉型這一大背景下,智慧校園建設還明顯呈現出加速學校面向“互聯網+”“智能+”以及“三個課堂”等多重實踐路徑下的生態重構,支撐“雙減”政策深入落實,助力素養導向的新課程改革等。
智慧校園建設面臨哪些新挑戰? 教師數字化素養提升緩慢、融合人才欠缺等
記者:作為2022“智慧校園”創新案例審核專家組組長,您參與了案例審核全過程,這些案例反映了目前我國智慧校園建設呈現怎樣的現狀?
李玉順:本次案例投稿的學校,涉及地域范圍廣,基本反映出了當前我國智慧校園建設的發展現狀,智慧校園創新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7個方面:
一是建構智慧環境。學校充分借助大數據、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優勢,升級改造學校育人環境,打造智慧教育空間。二是創新課堂教學。教師借助智能技術實踐全新教學理念,構建融合課堂、探究教學、精準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三是突破評價發展。不少地區的學校依托融通性平臺支持,實現了數據互通延伸評價場景,聯動課堂教學、校園活動與家庭育人,構建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的評價生態場。四是重構數字資源。融合國家及區域平臺資源,并通過自建、引進、合作等方式開發具有校本特色德育課程、綜合實踐課程以及科技創新、社團活動等資源,還借助智能技術開發了校本創客課程、STEAM課程等。五是賦能研訓一體。基于5G網絡實現近端教室名師授課、遠端教室互動點評,并結合平臺匯聚個人教學教研活動等多維數據,為教師提供定制化研修內容與發展路徑。六是創新治理服務。通過教育教學全過程數據采集與匯聚,構建多元應用模型,促進數據深度應用,實現教育教學決策與資源供給科學化,開展“云、網、端”一體化服務,實現教學與管理的精準化。七是打造開放生態。在案例中,部分地區學校在智能技術支持下,實現了區域與學校在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等方面的融合,構建開放的、多維度的學習空間,真正與社會整體信息化應用環境實現融合。
記者:在發展的同時,必然會出現新問題,在您看來,當前我國智慧校園建設存在哪些問題和挑戰?
李玉順:當前,我國智慧校園發展與建設主要面臨以下四大挑戰:
第一,智慧校園發展沒有標準模式和路徑。智慧校園建設具有校本個性化、區域集約化、服務普惠化、互聯網開放化與融合化等多樣態綜合發展特征。因此,個體智慧校園建設中,難以有整體意義上的可復制模式,它生成于個體學校的現代化辦學實踐進程中。
第二,教師數字化素養提升有效性弱。現有教師培訓方式的痛點在于能力轉化存在嚴重制約。培訓無法滿足教師發展精準化、個性化需求,高質量學習參與難以有效維持,專業學習成果難以轉化為受訓教師的能力發展,一些學校的校本化研修及區域教研支撐薄弱等。因此,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提升緩慢,難以深入實施數字化教與學活動。
第三,學校視域中技術、服務及業務融合人才欠缺。全域的智慧校園實踐體系需要信息技術支持服務、各類智慧校園系統運行與保障服務、面向學科融合與跨學科融合服務、教育數據采集匯聚與挖掘分析服務等,需要跨學科、復合型專業人才。然而,現實中個體學校這類人才整體發展水平有限,有些學校甚至極為欠缺,這也成為制約學校智慧校園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面向學科融合的工具與服務的不足。為課堂教學結構變革提供系統化、結構化數字資源以及融合情景、面向學科概念等特征的大量學科性工具,這是智慧校園發展中微觀課堂教學實踐變革“最后一公里”的生態需求。但目前的數字化資源多停留在多媒體特征上,僅支持知識傳授,缺乏深入學科、面向概念建構的探究式、互動式和智能化學習工具與應用,制約了學校智慧校園深度發展的層次與水平。
智慧校園建設有哪些新策略? 加強學校復合型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
記者:智慧校園建設需要有科學的策略,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智慧校園建設與發展需要重點考慮哪些要素?
李玉順:第一,以技術和業務雙向融合科學規劃智慧校園,動態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從技術層面視角看,應從智能環境、數字資源、學校教育數據應用、數字素養與技能等方面進行系統化頂層規劃,積極探索智慧教室與各類技術賦能型創新教室、基于云服務的數字資源整合與組織、大數據和數據挖掘、智能學習分析診斷與適應性學習等技術應用。從業務層面視角看,應從學校辦學業務域開展自上而下的審視性建構,從數字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教師數字素養與研修發展、學生數字素養與學習發展、教育大數據與綜合評價、學校數字治理與現代教育服務等方面開展業務融合設計,并通過技術實現凝聚業務鏈條,創新業務場景,以體系建構、聯動發展實現學校教育的系統性創新與重構。
第二,以數字技術促進課堂系統性、結構化、深層次變革。順勢“停課不停學”實踐積淀,學習要以“雙線融合”為主線,推動學校數字化教育創新發展。首先,借助遠程直播技術拓展活動時空和活動內容,為學生提供融通性混合學習空間;其次,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VR/AR技術開展情景感知的泛在學習,設計項目式、探究性、體驗式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得跨學科知識,形成面向真實世界的問題解決能力;再其次,探索適應混合新常態的互聯網學習樣態,關注如何滿足不同學生實際需要,立足共性,兼顧差異,為學生提供差異化學習路徑。
第三,開展基于教育大數據賦能的學校現代化治理實踐。推動數據在管理域的沉淀與應用,圍繞“雙減”、新課改、學校發展難點等,提高學校管理精準性和突破性,賦能學校管理階梯式發展。在學生成長數據應用上,以需求為突破,挖掘大規模學生發展數據多維度特征,提高全面育人、和諧育人和個性化育人成效。圍繞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及素養導向新課程改革,提高教師教學、教研業務過程數據全量性、過程性和梯度性,賦能學校提高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
第四,探索智慧校園建設新策略。正如我前面所說,智慧教育發展引發的復合型、專業化人才需求是目前制約很多個體學校智慧校園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這也是當下高質量教育發展的突破口。學校要在教師研訓用一體化發展上持續努力。推進網絡化校本教研,積極參與開放性“互聯網+教研”,促進教研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構建基于智能技術的教研協作系統,發展基于學科、項目、主題及興趣的教研協作社群,實現共同體教研;基于學校發展及教育改革難點,承擔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改革項目或科研課題,積極參與高校、政府、信息化企業合作實驗項目。此外,創新基于網絡教研訓協同模式,加強一線教師、學科專家與教育技術專家等跨專業視域的合作,深入開展面向特定學科的信息化教學模式發展研究,促進群智協同、共創共生。
記者:最后,請您談談對未來智慧校園發展有哪些期待和美好愿景?
李玉順:中小學智慧校園是承載教育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升級發展的主陣地,也是促進學校現代化發展、推動教育高質量提升的關鍵抓手。現有智慧校園實踐案例表明,我們已經踏上智能時代教育全面轉型與變革進程,推動教育系統發展自我進化、引領教育系統整體性變革,推進育人目標升級、培養模式創新、基礎環境智能、教與學空間重塑、教育公共服務生態構建、教育治理方式升級及終身學習體系建立。伴隨國家智慧教育生態發展以及日益專業化成長的廣大一線教師、學校校長,智慧校園發展必將日益呈現大規模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育實踐的美好前景。
● 2023年1月
1月8日,案例審核專家組成員線下集中審核,50個案例通過2022“智慧校園”創新案例審核
● 2022年12月
12月28日至31日,完成案例第二輪審核,共計60個案例通過審核
● 2022年11月
11月23日至25日,完成第一輪案例審核,共計220個案例通過審核
● 2022年11月
組建了案例審核專家組,并由專家組組長李玉順教授起草并制定了《2022“智慧校園”創新案例審核標準》
● 2022年10月
截止到10月31日,案例征集工作組共收到全國各地各校412個案例投稿
● 2022年6月
2022“智慧校園”創新案例征集活動啟動,《中國教育報》信息化·智慧教育專刊刊登征集啟事,中國教育報微信公眾號、客戶端推送征集啟事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