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地方特色文化巧妙融入思政課程
http://www.wandqa.cn2024年03月15日 09:33教育裝備網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有全國政協委員建議,要把加強和改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建設擺在思政課建設的突出位置,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在課程體系中的價值引領作用。從現實來看,大中小學思政課的確需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底蘊,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豐富新時代學校思政課的時代意蘊。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地方特色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并具有直觀性和就近性的特點,能極大提高思政課的有效性、針對性。
地方特色文化是極有價值的思政教育資源。作為在特定歷史、地理、社會環境下形成的特點鮮明的文化體系,地方文化代表著一地的文化與精神風貌,具有強烈的價值認同和明顯的文化標識。同時,地方文化作為學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現實,可以成為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載體。各地具有特色的優秀文化風俗,以學生對地方文化熟悉度和熱情度較高的優勢為基礎,以地方文化資源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內在融合為核心,打通地方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統一性的關鍵環節,可以更好實現課程育人的目的。除了能大幅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還能增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地文化的認同感。例如,江西、湖南等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有著獨特的地域親和性優勢,能有效彌補思政教材因概括性、理論性而帶來的柔性不足,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形中塑造他們積極的價值觀。
加快推進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程。站在培養時代新人的戰略高度,要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教育和思政課程建設的重大意義,充分發揮高校的輻射引領作用。以落實“兩創”,實現地方特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為切入點,以精準融入、搭建平臺、形成機制為工作重點,使豐富多彩、鮮活生動的地方優秀文化有機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程,更好發揮其以文化人的獨特價值。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程的科學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內容選擇上的科學性和使用方法上的科學性兩個方面。以筆者所在的臺州市為例,“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與紅船精神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創業工作的經驗升華,已經成為當代浙江精神的有機構成部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傳承革命文化傳統的生動體現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因。因此,引導中小學生向體現墾荒精神的前輩學習,了解他們可歌可泣的偉大事跡,就是在進行極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針對大學生而言,推動以墾荒精神為引領的創新創業課堂教學改革,也有助于培養頑強不屈、奉獻家國的新一代“墾荒人”。高校一方面可以在課堂上將墾荒精神直接作為思政課教學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課堂之外讓墾荒精神貫穿于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增強其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從歷史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從課內到課外,將墾荒精神貫穿于思政教育教學全過程,廣大學生將對墾荒精神從單純的認識了解深化為強烈的理解認同,進而涵養優良的精神品質和寶貴的家國情懷。
做好頂層設計,提升地方特色文化育人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物質文化資源,還是非物質文化資源,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都面臨著新時代、新觀念的考驗。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地方文化資源都適宜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對此,教師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教學目標,科學選擇教學內容,從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需求出發,充分發掘地方優秀的特色文化,將其作為高質量的思政教育教學資源,科學把握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地方創新規律,做到教學內容環環相扣、有序銜接。
在制度設計層面,要構建支持地方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有效融入的機制體制。通過制定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制度文件,強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能發揮、責任歸屬和組織實施,充分調動教育部門和宣傳部門的積極性;聚合主體貫通,發揮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輻射引領作用,充分調動家庭、學校、社會參與思政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可以建立教育、文化、旅游、文物等多部門參與的地方文化研究機構,組織文化領域專家參與思政課程創新,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景觀。也可以借助地方文化網絡宣傳的力量,成立凸顯思想性、教育性、互動性的地方文化陣地,使師生與社會各界充分交流,加深對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解和認知。
在教師層面,思政課教師首先要系統梳理地方特色文化,形成優秀教學案例,如從地方故事、英雄人物等提煉出生動感人的故事,讓思政課活起來、動起來、熱起來。其次要將地方特色文化有機導入教學體系,把地方特色文化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價值觀念等與教學聯系起來,在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涵養學生積極向上、砥礪奮進的價值觀。再次是打造具有本地化特色、符合學生年齡身心特點的思政實踐活動,實現活動育人、實踐育人。
借助完善的制度、靈活的組織形式、活潑的教學方式,思政教育的教學資源將變得愈加豐富,地方特色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效果將更為凸顯,更多學生也將深入了解自己的家鄉文化、地域文化,生發出愛家、愛黨、愛國的情懷,增強文化自信。
(作者系臺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