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打“傍校蹭名”的欺詐行為
http://www.wandqa.cn2024年04月03日 09:40教育裝備網
近年來,一些知名高校被自媒體或不法商家傍名譽、蹭熱度的情況屢見不鮮,頻頻引發負面輿情。如2023年,中央音樂學院就遭遇多起造謠、誹謗、傍名譽等侵權行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事后,中央音樂學院立即組織律師團隊對侵權行為進行證據固定,并采取發函警告、發起訴訟、刑事報案等方式維護權益。
事實上,“傍校蹭名”亂象已經存在多年。一些機構“傍名校”,不僅冒用校名,還假冒學校名義辦學、辦班,具有相當的迷惑性。據媒體報道,除了家教、培訓機構和房地產領域常發生類似現象以外,還有企業常年以“在校生、校友”的名義,宣傳銷售印有某些名牌大學系列商標標識的羽絨服等產品。原本這些產品與名校毫無關聯,偏偏要在自己的產品上打上名校商標,將商品與名牌、大牌扯上關系。
種種“李鬼”假冒“李逵”的行為,究其本質,是借用名校的“金字招牌”并利用其強烈的品牌效應,讓消費者誤以為與高校有特定聯系,從而擴大商品銷路以獲取高額利潤。這不僅嚴重敗壞了高校的聲譽,在社會上造成廣泛的不良影響,還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破壞了市場秩序。
眾所周知,“傍名校”“蹭名牌”等行為,實際上已經涉嫌多重違法。一是,經營者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企業名稱(包括簡稱、字號等)、社會組織名稱(包括簡稱等)、姓名(包括筆名、藝名、譯名等),讓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嚴重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二是利用知名品牌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以虛假或讓人誤解的廣告宣傳順手牽羊,屬于不當牟利,是典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但是,受現實多種利益驅動,名校、名牌商標被仿冒造假、惡意攀附的現象依然屢見不鮮,以至于近年來商標維權已成為高頻事件。下大力氣、綜合治理“傍校蹭名”的社會亂象已經刻不容緩。
有關部門應制定和完善更加細致周全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約束和規范市場行為。一方面,要完善多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機制,加大跨部門聯合執法力度,將冒用校名、故意誤導等欺騙消費者的行為納入專項治理。另一方面,監管部門應主動作為,對市場上“傍名校”行為“零容忍”,在審批環節加強審查、及時阻止,對已發生的相關行為查清真相、嚴肅查處。當然,職能部門應管理與疏導服務并舉,在有法必依、違法嚴懲的同時,為有生產能力和銷售渠道的企業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幫助企業樹立自有品牌。
各個行業也要確立行業自律,協調同行利益關系,實施行內互督,維護行業間的公平競爭和正當利益。對于企業經營管理者而言,應加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和品牌意識,將合法合理的商標布局視為品牌安身立命之本。
高校也應增強知識產權意識,加強對校名、校徽、校歌等各種無形資產的法律保護,以維護學校的品牌聲譽和社會形象。一方面,要積極主動將各項學校標識申請注冊為商標,做好知識產權布局及監測預警,便于遭遇侵權事件后維護自身權益。另一方面,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通過發布公告、舉報取締、司法訴訟等方式積極維權,讓侵權方停止侵權、賠償損失,讓無良商家不敢隨意“傍名校”“蹭名牌”,最終使冒牌的產品無處藏身。
作為消費者要擦亮眼睛,提高自身辨別能力,對各類宣傳要樹立警惕之心,切忌“望文生義”“盲目信任”。尤其對家長和學生而言,更要消除“名校情結”,不要盲目相信商家宣傳。只有社會各方形成合力綜合治理,“傍校蹭名”的社會亂象才能得到破解。
(作者系天津外國語大學“一帶一路”天津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