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果轉化反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
http://www.wandqa.cn2024年05月07日 09:27教育裝備網
近日,第61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浪潮之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成為本次博覽會的熱議話題。優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流程機制,用科技成果轉化激活創新,帶動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進而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相關數據顯示,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遠低于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其原因復雜多樣,如高校專利與科研成果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慣性問題,科技成果的質量有待提升。但更為關鍵的是成果轉化缺乏一套高效的轉化流程和反哺機制,未找準納入高校評價體系的定位,難以將高校內部的科技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導致高校科技成果的應用場景不足。優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流程機制,既要解決轉化過程中的堵點,使流程與政策更有利于干事創業,又要通過優化流程機制反哺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提升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能力。
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高校科研人員面臨的主要堵點是摩擦成本高。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是科技成果轉化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除了科技成果需要符合市場需求、解決產業技術痛點,進入市場轉化的成果還需要考慮權屬、資本介入方式、法律保護和企業運營等問題。科研人員難以做到對金融、法律和管理等多方面知識無所不知,高校應組建專門的技術經紀團隊,滿足校內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需求。例如,西北工業大學提出成果轉化中要有專業運營團隊來負責管理企業,讓“專業人做專業事”,并且建立由學校科研團隊負責人擔任首席科學家的“一票否決”制,擁有企業技術發展方向的一票否決權。通過機制構建,保證成果轉化走在正確的發展方向上,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成果轉化的校外評價主要由市場完成,但校內評價是轉化過程中的另一堵點。目前,高校科研人員面臨較大的考核壓力,很多高校通過折合工作量、單列職稱指標等方式補償科研人員在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付出。這雖然具有激勵作用,但一定程度上體現的是補償效果,總體上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是“竭澤而漁”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還是在更深層次上帶動高校基礎研究創新?解決評價難題的關鍵在于找準成果轉化的定位。以轉化機制優化為抓手,讓成果轉化進一步促進基礎研究原始創新,促使科技成果轉化與原創論文發表同向而行,以此解決成果轉化的校內評價難題才是長久之計。
創新人才培養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流程機制有利于反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對學生教育教學環境改善和能力培養能夠起到促進作用。通過將生產應用場景與高校課堂結合,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創新的重要性和實踐方法,用產業需求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成果轉化的過程中,普通的教研室逐漸轉化為多功能實驗與教學平臺,通過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和各類培養平臺,組織開展跨學科項目制教學,將產教融合與科教融匯落在實處。以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為例,高校是培養工程師的場所,產業是工程師開展實踐的場所。校企深度合作和產教深度融合,有利于以項目攻關方式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天津大學培養的首批25名工程碩士,論文課題都是針對企業急需的攻關項目;首位通過答辯的工程博士依托載人航天專項培養,承擔了航天員建模仿真系統研制工作,其研究成果在我國的空間實驗室等領域得到了實際應用。這些都是通過創新人才的培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進而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例證。
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流程機制,同樣有利于提升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能力。由于地區之間產業結構差異巨大,高校在辦學過程中應找準方向定位,成果轉化要因地制宜。在本質上,一流高校的“條條管理”與地方發展的“塊塊分割”存在一定的沖突。尤其對于偏重于基礎學科的高校,在科研產出、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面未必適用于當地發展。高校在成果轉化的過程中,應充分評估當地產業結構,或通過在合適的城市建立異地研究院等方式,達成根據資源稟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標。
(作者系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