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看待青年藝術創作
http://www.wandqa.cn2024年06月27日 09:20教育裝備網
每到畢業季,藝術院校學生的畢業作品往往會引起公眾關注,網友常常對學生作品褒貶不一。有人批評作品缺乏美感、過于抽象、難以理解,也有人呼吁尊重藝術的多樣性和創作者的個性表達。其實這些事件不僅是對藝術表達方式的一次探討,更是對青年藝術創作空間、成長環境和公眾接受度的一次深刻反思。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社交媒體的廣泛運用,催生了“人人都是藝術家、評論家”的現象,每個人都享有評論藝術作品的權利和表達個人好惡的自由。然后,藝術作品在網絡的傳播中,容易被簡化為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經由不同觀點的疊加和多平臺的轉載,讓藝術創作的原初動機和作品的深層意義變得模糊。在這種背景下,公眾應該保持理性客觀的思考,避免在群體無意識和個人好惡的裹挾中對藝術創作者進行不必要的人身攻擊,滋生網絡暴力,挫傷青年藝術創作的積極性。
當然,爭議是藝術作品生命力的側面體現,它激發了公眾的思考和討論,推動了藝術的多元化發展。藝術作品的價值不僅在于它的表面形態,更在于它所傳達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在評價一件藝術作品時,應以開放的心態,尊重不同的觀點和解讀,跳出簡單地以個人喜好或傳統觀念來評判的圍墻,以善意的態度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理性分析作品的藝術價值。
青年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要主動深入生活,關注社會問題,用藝術作品反映時代精神,傳遞真善美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建立與公眾的情感共鳴,激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熱情。青年要積極主動地迎接變化與考驗,時刻做好藝術作品接受公眾審視和評價的準備。面對爭議,要虛心接納有益的建議,主動反思,不斷優化自己的藝術創作,學會在批評和爭議中成長。通過多與公眾交流,更好地認識藝術的美育功能和責任。其實,善意的批評并不是壞事,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思考藝術和大眾的關系,學習在多元聲音中探索藝術語言表達之道。青年不必刻意迎合大眾,但也不能敷衍大眾。保持自己的藝術追求和創作獨立性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還是秉持“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創作立場,用精品力作引領大眾審美,陶冶大眾情感,傳播中華文化,注青年創作活力于文化強國建設。
青年思想活躍,最具創造力和創作熱情。其藝術作品,是他們經過深思熟慮、反復打磨的產出,是他們對藝術理念的堅持和對創作自由的追求。社會應尊重青年創作自由,包容其成長發展。高校作為培養藝術青年的主陣地,要主動創設藝術青年成長空間。通過課堂教學和藝術實踐,引導學生將個人成長經歷融入社會的發展變遷中,將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洞察和獨到見解轉化為個性化的藝術語言。同時,要側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社會適應力,在爭議中深入思考藝術創作價值。要創造條件充分激發學生創造活力,鼓勵學生在尊重傳統形式的基礎上,探索創新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可組建專業教師團隊提供學術指導和成長支持,涵養學生在藝術創作中的大情懷、大視野和大格局,激發學生用專業所學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和中華文明的傳播奉獻青年之力,以實際行動肩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