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難時刻顯身手的專家可敬可佩
http://www.wandqa.cn2024年07月12日 09:35教育裝備網
據《科技日報》報道,安徽農業大學近日派出100多名專家奔赴安徽各地,現場向受災農戶傳授抗災減災技能。“感謝安徽農業大學的幫忙,讓我家受損的稻田里又插上了秧苗。”懷寧縣三橋鎮三里畈村水稻種植大戶丁邦位說。近日,“補改種”專家組組長董召榮教授一行,前往該村進行災后生產指導。
鄉村作為“希望的田野”,承載著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誰都盼望著豐產豐收,誰都渴望辛勤的勞動得到應有的回報。然而,無情的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抗災減災成為農戶的“燃眉之急”。災害無情人有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體現了難能可貴的共同體意識。急農民之所急、解發展之所難,危難時刻顯身手的專家們給農民朋友們以實實在在的指導和幫助,讓他們吃了一顆“定心丸”。有了專家們的助力,農民們能夠實現對農業科技的充分掌握和恰當使用,抗災減災會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減少經濟損失。
對于專家們來說,科學研究不單純是書齋里的創造,也是實踐經驗的凝結,而廣袤的鄉土大地,恰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科研素材。廣闊的田野是最好的授業課堂,也是最廣的成才舞臺;專家們走進田間地頭非但沒有降低身價,反而實現了學以致用、學用相長,這不僅裨益了民生,也有助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在經濟和民生需求中發揮作用,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價值,專家們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聚焦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讓學問走出書齋,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用科研創新服務鄉村振興、“三農”發展的實際需要,釋放出強烈的、熾熱的實踐之光、科技之美,安徽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們真正做到了科技為民、教育報國,值得學習借鑒。
貼心暖心的“危難時刻顯身手”,沒有躺在“舒適圈”里,而是主動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在服務鄉村振興中解民生、治學問。專家們“自找苦吃”,彰顯了科技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對于受災農戶而言,專家們的“觸手可及”猶如“雪中送炭”,不僅紓解了抗災減災的難點、痛點,也讓農戶們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更為關鍵的是,專家們還用自己真誠的“角色扮演”贏得了農戶們的尊重和信任,讓他們切實地感受到“知識就是力量”,從而提升他們對“讀書有用論”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當尊師重教在一個地方蔚然成風,教育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就會得到進一步激發,教育這盞希望之燈就會愈發明亮。
在過去,農業生產往往憑借農民自己或者他人的經驗,這不僅存在一定的風險,也束縛了農業發展的空間。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農業生產需要更多的科技支撐。縮減農民與科技之間的距離,讓知識和智慧能夠更好地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生產力,需要更多專家學者和高校師生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和零費用服務農戶及生產組織,助力農民走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讓“科技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更加絢爛,不僅賦予了科學研究強大的生命力,也在祖國大地上書寫下了精彩人生。危難時刻顯身手的專家們,不僅成為了光輝的榜樣,也激勵和鼓舞更多的高校師生在愛農興農、科技報國、農業強國的道路上貢獻自己的光與熱。
。ㄗ髡呦等A中師范大學學校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