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沉迷“抽卡”游戲背后的情感訴求
http://www.wandqa.cn2024年08月09日 09:33教育裝備網
從線下商場里的“專屬拆卡座位”到線上的拆卡直播間,卡牌風靡一時,有的孩子花光零花錢購買各種“稀有卡”“典藏卡”……據媒體報道,集卡成了一些孩子的社交方式,誘發炫耀攀比行為,引發家長和社會的擔憂。
青少年為集卡著迷,并不是一個新現象,仿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抽卡、集卡記憶。“80后”“90后”的卡片記憶大多屬于“西游卡”“水滸卡”“游戲王”,“00后”喜歡收集“泡泡瑪特”盲盒卡片,如今“10后”的集卡風向則集中在“小馬寶莉”“葉羅麗”等IP的盲盒卡片上。不管是什么主題的卡片,本質上都是紙片,它之所以具有讓人著迷乃至于上癮的魔力,不僅在于其精美的設計、低廉的價格,更在于開盲盒的新奇、刺激體驗。而且,卡牌還具有社交功能,隨著卡片越收越多,很多孩子會把收到的滿星“好卡”像集郵、集錢幣一樣集成冊。擁有的稀缺卡越多,在同學面前越有面子,這無疑能激發孩子的勝負感和攀比心,為孩子提供成就感。此外,交換或者贈送卡片,還能促進孩子們之間的友誼。這也是為什么不同年代的青少年都對抽卡、集卡這類游戲著迷。
對于卡牌,很多家長一開始都采取包容的心態。因為今天的很多家長在自己還是中小學生的時候,也收集過各種卡片,自然能夠理解孩子。當卡牌成為了孩子之間的“亞文化”,成為一種社交工具和“交流密碼”,“一刀切”地阻止,很可能適得其反,為孩子帶來困擾,影響孩子的同輩交往。但由于抽卡、集卡有成癮性,而青少年心智不成熟、自控能力不強,很容易沉迷其中,也將帶來種種問題。因此,對這一現象,必須加以重視并進行及時科學的干預。
如何對待青少年著迷抽卡、集卡,必須看到抽卡、集卡背后的心理訴求。抽卡本質上也是一種游戲,網游與卡片都以某種形式滿足了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需求。比如,陪伴的需求、交往的需求、獲得肯定的需求。正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這種需求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孩子才會尋找網絡游戲或者抽卡等其他的方式。如果家長沒有重視早期對孩子的高質量陪伴,沒有建立起健康的親子關系,在發現問題后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很可能導致親子沖突和兒童的逆反心理。
宜疏不宜堵,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走進孩子的精神世界,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陪伴和關注,這是家長在對待孩子沉迷抽卡游戲時應該堅持的原則。家長還可以把孩子參與抽卡游戲當作教育契機,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相處模式和健康的成就感來源,提高孩子面對游戲誘惑的自控力。另外,如果運用得當,一些卡牌還可以發揮文化傳播和教育的功能,如何趨利避害,值得家長細思量。
從規范市場的角度來講,則要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加大執法力度。比如,對于盲盒類產品,《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規定“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不得購買隨機抽取形式的商品。8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購買隨機抽取形式的商品,須取得監護人的同意或有監護人陪同”。但現實中,孩子卻可以獨自購買各種卡牌。這背后是部分商家在銷售卡片時未能充分履行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責任,未設置明確的消費提示或限制。在一些直播平臺,各種誘導銷售方式輪番上演,未成年人參與“以小博大”的抽卡游戲不受限制,也反映了行業發展亂象和監管漏洞。因此,這也要求市場監管部門、網信部門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卡牌盲盒銷售、評級等交易的規范,為未成年人筑牢防線。
(作者系湖南省醴陵市姜灣小學教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