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有效路徑——各地推進家校社“教聯體”建設成效綜述
http://www.wandqa.cn2024年11月04日 16:24教育裝備網
家校社協同育人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要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各地大力推進家校社“教聯體”建設,落實學校、家庭、社會各方育人責任和相互協同機制,增強協同育人共識,提升協同育人實效,對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發揮重要作用。
加強制度體系設計
各地深入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教育部等十三部門《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要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問題需求為導向、以目標任務為統一、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強制度體系設計,著力建立協同共育工作機制。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推進福建“大思政”教育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推進福建“大思政”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推進教育主體、干預主體和參與各方的密切配合,建立完善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教育部門統籌推進、學校精準施策、家庭支持配合、各部門協調聯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生態。
深圳市南山區于2022年6月出臺《南山區中小幼一體化家庭教育實施方案》。按照實施方案,該區相繼成立家庭教育促進中心,啟動“1+6”系列工程,其中,“1”即家庭教育促進中心,“6”指的是一個平臺、一套課程、一套機制、一支隊伍、一個系統、一系列活動,積極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有效途徑,打造“智聯七方,守護成長”的育人新格局。
上海市普陀區強化黨委領導、政府統籌,各部門履行教育職責,將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納入重要工作日程。區委、區政府將協同育人納入各部門履行教育職責評價重要內容,納入文明創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體系。
重慶沙坪壩區出臺多個文件,建立由政府領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協同共育工作機制,形成組織管理、指導服務、隊伍培養、評價引領、研究突破“五位一體”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高質量推進相關機制、保障、環境、特色建設。
開發協同育人資源
“教聯體”協同育人涉及家校、館校、醫教、體教、警校等方面的工作機制,需要加強系統謀劃,強化條件保障,促進資源共享,促進協同育人工作提質增效。
福建省整合社會心理服務資源,積極構建全社會支持服務體系。組織專家學者、醫務人員等群體,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志愿服務;推動各地與屬地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全面建立學生心理危機轉介“綠色通道”;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傳播途徑,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宣傳面,構建“政、校、企、研、醫、家”六位一體的心理健康關愛網絡。
浙江省平湖市教育部門與市婦聯合作,在全省率先試點“家庭教育共育體”,以1個社區鏈接周邊3所學校和6個單位的“1+3+6”形式,輻射全市114個村社區,通過組織聯建、工作聯席、項目聯合、活動聯辦、服務聯動、資源聯享,結成區域化家庭教育協同育人共同體。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學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家校社聯動模式,拓展共育廣度和深度。一方面,通過家長會、家委會等形式將家長請進校園,充分參與學校的決策、管理、監督和評價,給所有家長提供了解教育、理解孩子的機會;另一方面,充分調動婦聯、檢察院、公安、法院、科研院所、大中小學校、社區街道等,給學生、家長提供更多教育資源。
建立專業人才隊伍
“教聯體”協同育人的高質量開展,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各地注重隊伍建設,成體系、多渠道建立專業培訓體系、選材體系,有力支持了協同育人工作的高質量開展。
成都市青羊區家校社“教聯體”注重人才隊伍建設,集聚了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法學等多領域的專家,打造出一支“跨界專家團隊”,并以其深厚的專業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家校社共育提供了專業支持。目前,超過110位家庭教育專家活躍在青羊區,2000余名家庭教育指導師遍布學校和社區,每所學校擁有10—20名有資質的家庭教育專業指導師,為孩子們的成長保駕護航。
深圳市南山區家庭教育促進中心集聚了一支廣泛的人力資源隊伍,不僅有家庭教育經驗豐富的校級領導、一線教師,還有心理咨詢師、專任醫生、執業律師等專業人士。家教講師團劃分成涵蓋12個家庭教育主題的指導小組,推出電視臺直播課程和線下指導講座課程,根據學;蛏鐓^需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線下指導培訓。
上海市普陀區教育局積極推進家庭教育指導隊伍選培項目,以實務培訓、實踐演練、實戰模擬等形式,不斷提升教師的意識和能力;建立德育管理、家庭教育指導、心理及少先隊輔導員等德育團隊的骨干教師梯隊,不斷提升德育工作隊伍整體素質。
浙江省平湖市實施家校合作師資千人培養計劃,從中小學幼兒園中選拔校園長、班主任等骨干教師1000名參與培訓,同時大力建設普惠性教育團隊,著力建設平湖市家庭教育講師團、平湖市“好家長”志愿者宣講隊、平湖市家庭教育導師團三支普惠性教育團隊,壯大家庭教育師資隊伍,深入社區、工廠宣傳“一法一條例”和家庭教育先進理念。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