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民族大學:以中華美育精神陶冶情操鑄魂育人
http://www.wandqa.cn2024年11月06日 09:50教育裝備網
中華美育精神蘊養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凝聚了中華美學方面的精髓及核心價值。在新時代背景下,民族高校肩負著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近年來,內蒙古民族大學賡續優秀傳統,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潛移默化地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各環節,使學生領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審美素養、陶冶了情操、溫潤了心靈、鑄造了靈魂。
中和之美:個體與社會的統一
“中和之美”是中華美育精神的核心理念。中和之美在藝術領域中體現為追求和諧、平衡、適度的審美境界,比如在繪畫中強調色彩的搭配、構圖的均衡和畫面的和諧,在詩歌中強調語言的簡潔、含蓄和意蘊的深刻,在音樂中強調旋律的優美、和聲的協調和節奏的穩健等。中和之美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觀念,更是一種人生哲學和道德標準,尤其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強調避免過于偏執、激烈的行為方式,尋求平和、協調的處理方式。
中和之美的理念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內在的契合。中和之美所追求的和諧、平衡、適度的審美境界,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要求的各民族之間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體現。中和之美所強調的避免過于偏激、激烈的行為方式,也符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倡導的平和、協調的處理方式。
“音樂廳里的思政課”是內蒙古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而全力打造的學校文化品牌。本年度第一期“音樂廳里的思政課”由音樂學院院長以“傳承魯藝精神 賡續紅色血脈”為主題,為現場師生深情講述了冀察熱遼魯藝歌劇《十五的月亮》背后的故事,學院師生復排了《十五的月亮》中的經典片段。課程結束后,現場師生表示,通過聆聽“音樂廳里的思政課”,對誕生在這片熱土上的經典紅色歌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冀察熱遼魯藝的發展歷程中,感受到了歷史脈動和濃厚的家國情懷,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和使命。
美善相濟:審美與道德的統一
美善相濟是中華美育精神的價值導向。“美”指的是審美價值,是人們對事物外在形式與內在精神的感知和體驗;“善”則屬于道德范疇,強調人的品質、行為對社會和他人的正面影響。
學校在美育實踐中以美引善,以善促美,使學生在美的體驗中涵養善良品質。學校舉辦了以“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為主題的系列作品展,該活動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北疆文化為創作底色。展示作品內容豐富,呈現形式多樣,真切反映了學生對國家發展的贊美、對美好生活的感悟、對自然生命的敬畏,以及對社會現象的深入思考。
通過藝術作品欣賞、創作和展示等,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實現了審美與道德的統一,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此外,美育實踐中的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服務社會,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意境交融:情感與理性的統一
“意境交融”是中華美育精神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意”指主觀內在的情思,“境”指客觀外在的物象,通過作者主觀情感和客觀景象的有機結合,創造出一種深遠、含蓄的藝術境界,體現藝術作品的情感表達和理性思考的和諧統一。
情境交融和寓理于情是美育常用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實踐中,學校通過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創作,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情感,并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如美術與設計學院至今已舉辦33期的“一院一品”美育浸潤活動,就是通過美育活動,在傳承經典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意和創新能力,為他們提供獨特的藝術體驗之旅。
如在“不柚雅物·折扇”主題活動中,教師將傳統折扇與國畫寫意畫巧妙結合,教學圍繞傳統折扇的文化與技藝審美意蘊展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折扇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內涵,帶領學生體驗國畫寫意畫的魅力,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美育浸潤”新媒體公眾號,是公共美育教研室面向全校師生推廣美育資源的網絡平臺,通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育發聲”,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達到了提升學生審美素養和文化自信的目的。
以情境交融、寓理于情為特征的教學,變照本宣科為身臨其境,變理論灌輸為文藝感染,讓學生在沉浸式學習中汲取文化滋養,最能夠觸動學生的內心,引發共鳴。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理性角度對藝術作品進行深入分析,了解民族的歷史沿革、文化傳承和發展脈絡,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刻內涵,增強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中華美育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這些寶貴的資源對于學校的教育教學具有深遠的意義。內蒙古民族大學將這些美育資源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美育活動,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直觀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不僅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和文化自信,更為他們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文化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系內蒙古民族大學)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