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聯體”關鍵在“聯”
http://www.wandqa.cn2024年11月11日 09:39教育裝備網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推動各地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并著重在實踐育人、醫教互促、體教互融、家校互動、社教同頻、警校同步上加強協同配合。這一文件的出臺,對破解當前教育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升我國教育發展質量特別是提升教育發展的社會協同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怎么建設“教聯體”?怎么建好“教聯體”?盡管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但建設“教聯體”的第一步在“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走好第一步最為關鍵。
建設“教聯體”的關鍵在“聯”。要通過建立家庭、學校、社會各方之間的聯結、聯通、聯系,實現家校社聯合、聯動,實現“聯人員、聯部門、聯責任、聯資源、聯空間”。通過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圍繞學生成長建立起廣泛聯結,建設教育發展生態圈,織起學生健康成長支持網、防護網。這是“教聯體”建設的基礎和必由路徑。
首先是建立家校社聯結的架構體系。通過搭建不同的管理和服務平臺,將家庭、學校、社會有關各方聯結起來,形成教育網絡,這個網絡就是“教聯體”。聯結是“教聯體”建設的起點,意味著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建立溝通橋梁和通道,打破不同部門之間的壁壘,實現聯通。這種聯結有助于形成推動全社會支持教育的格局,促使各方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教育責任,弄清自己在教育事業中的定位。
其次是暢通家校社之間的聯系,形成日常聯系機制,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信息和資源的交流。加強聯系是增進理解、促進合作的基礎,建立了聯系,彼此互通信息就方便了。在“教聯體”中,通過定期的家長會、社區講座、學校開放日等活動,三方可以隨時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聯系渠道暢通后,家庭可以向學校、社區求助,學校可以請求家庭和社區配合,社會有關各方可以定期向學校開放、提供教育資源。
聯合是在聯系暢通的基礎上實現的。教育界曾經有個公式“5+2=0”,意思是說學生從周一到周五5天在學校,習慣等各方面有了進步,可是周末2天回家之后再回到學校,卻又回到了原點。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正是因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沒有形成聯合,沒有達成一致,家庭教育不僅沒有支持學校教育反而在消減學校教育的效果。聯合意味著家庭、學校、社會各方為了共同的目標,聯合起來了,在教育目標和行動上產生了一致性,大家為了孩子的未來攜手并進,共同擔當。
聯合帶來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聯動,聯動是“聯”的目標和落腳點。聯動是指家庭、學校、社會在學生的教育問題上采取共同行動,強調的是家校社在教育中的行動協同和共同創新。聯動體現在教育的諸多環節和層面,比如研學旅行活動需要家校社聯動,需要家庭支持學生參與,需要學校組織集體研學,還需要社會有關各方開放資源、提供方便。比如校園安全,需要學校采取防范措施、強化安全教育、落實安全責任,也需要家長對孩子做好安全教育、提醒孩子做好安全防范,更需要社會有關方面提供切實支持。聯動要求打破“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單打獨斗格局,是社會協同力在教育實踐中的重要體現。面臨科技浪潮和時代變遷,通過聯動,我們可以探索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探索更加靈活、開放、創新的教育路徑,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和教育需求。
聯動是聯合行動、共同實踐,體現的是行動力和執行力。其背后是家校社在立德樹人根本目標、教育思想和觀念上的一致性。只有觀念上達成了一致,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才能得到家庭、社會的理解和真正支持。
“聯”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聯結到聯動,每一步都是家校社協同的深化和創新。“聯”生社會協同力,“聯”生“1+1+1>3”的行動力,“聯”生“5+2>7”的影響力。在“聯”的基礎上,全面集成學生健康成長所需的各方主體和各類資源,實現家校社目標同向、組織協力、行動協調、資源共享,從建設協同育人網絡到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格局,“教聯體”的作用值得期待。
(作者系本報編審)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