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為指引 奮力書寫高校科學研究發展新篇章
http://www.wandqa.cn2024年11月11日 10:16教育裝備網
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發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 羅方述
全國教育大會是對新時代新征程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動員部署的一次重要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為建設教育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學?茖W研究發展中心將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牢牢把握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定不移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和科技創新事業發展。
加強理論研究闡釋,為深入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作出教育貢獻。推進理論體系化學理化,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勇于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集中體現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指明了方向。高等學?茖W研究發展中心作為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秘書處所在單位,將牢記組織教育系統深入開展黨的創新理論研究的職責使命,緊緊圍繞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包括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創新研究方式方法,聯系高校專家學者深入開展理論研討,編寫理論讀物,在中央主要報刊發表理論文章,著力打造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高地、宣傳普及陣地、鑄魂育人基地、傳播交流領地、人才培養園地,在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研究和學理化闡釋方面不斷產出高質量高水平研究成果,推動夯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論根基。
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匯聚強勁力量。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高校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學?茖W研究發展中心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牢記“國之大者”,扎實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協助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總結推廣紅色文化育人典型經驗,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錨定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目標任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重大專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專項任務項目為抓手,以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和實驗室為牽引,以高等學校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為平臺,以《中國高校社會科學》為載體,引導高校強化有組織科研,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創新。發揮高校學科齊全、人才密集和對外交流廣泛的優勢,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以及意識形態領域熱點問題,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研究,積極建言獻策,推出有分量的咨詢報告,努力打造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端智庫。
服務高?萍紕撔掳l展,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提供有力支撐。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發展中心將瞄準科研發展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匯集高校資源要素,積極服務高?萍紕撔掳l展,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推動重大科技戰略問題研究,強化高校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搭建高校知識產權管理服務平臺,提升高校科技查新服務整體水平,為完善高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注入新動能。推動校企科研合作,持續打造中國高?萍汲晒灰讜放,通過中國高校產學研創新基金“揭榜掛帥”、高校企業“雙向奔赴”、中青年教師博士生下基層、高校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等專項工作,將高校人才資源、創新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讓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開展科技評價研究和實踐,聚焦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探索創建主動發現式“人機融合”科技監測與評價模式,推動營造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良好生態,不斷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定期開展高校信息化發展監測調研,推進高?蒲袛底只芯颗c應用,促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做好科學教育“加法”,聚焦科學教育課程體系、學生創新思維、師資培訓和教育公平開展研究,確?茖W教育高起點開局、高質量推進。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