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藝術?怎樣管理?
http://www.wandqa.cn2024年11月18日 09:30教育裝備網
四川省宣漢縣白馬鎮畢城村是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向勇的家鄉。2015年,他返鄉修繕祖屋時,萌生了把畢城村打造成生活美學深度體驗村落、將白馬鎮建成白馬森林文創小鎮的想法。
作為以藝術管理、審美經濟與文化產業為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向勇的專業背景加上行動力使這一想法在4年后成為現實:在多方的助力下,一座集美術館、影音館等公共空間,書房、茶室等生活空間于一身的文創綜合體應運而生。
在不久前于吉林長春召開的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第十九屆年會上,向勇和來自全國78所高校的藝術管理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教師、本碩博學生以及行業實踐者,共同探討藝術管理學科的最新發展趨勢和創新實踐。
藝術管理的歷史與今天
何為藝術管理?“藝術管理允許人們具有活力地將商業、藝術和管理技能相結合,使個體以及群體的生活由此而變得不同。藝術管理要促進和組織文化藝術活動。藝術管理者是工作于藝術管理領域的人;在某種層面上,此人要使藝術活動得以發生。簡言之,藝術管理要將藝術和觀眾結合在一起。”這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白水分校教授梅根·馬修斯給出的定義。換句話說,藝術管理就是將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于藝術領域,以實現藝術組織的有效運營和藝術項目的成功實施。
藝術管理專業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的哈佛大學商學院,隨后在歐美發達國家迅速發展。2003年,中央美術學院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視覺藝術管理專業,作為這個專業的創辦者,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主席余丁認為,20多年來,藝術管理高等教育在中國的實踐,是世界藝術管理教育60多年歷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藝術管理作為一門學科,其發展歷史相對較短,但藝術管理的實踐卻源遠流長,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向勇在本次年會的主旨發言中對藝術管理的學科定位與特點進行了概括。他認為,藝術管理學在介入性藝術學中開創了建構性藝術學的新領域,它不僅僅關注藝術作品的創作和展示,更強調藝術在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作用和影響。向勇把藝術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為藝術與文化的激發者、藝術與政治的協調者、藝術與經濟的平衡者、藝術與社會的溝通者、藝術與生態文明的共生者。
余丁也指出,隨著藝術產業與科技、經濟、社會政策等領域的不斷融合,藝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中國的消費模式、城鄉發展、文旅產業、城市空間,以及數字經濟生態。與此同時,藝術管理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性領域,成為連接藝術與社會創新的重要紐帶。
吉林藝術學院是本屆年會的主辦單位之一,院長蘇威對藝術管理教育的前進方向進行了思考,提出:“第一,完善理論體系,拓展教學邊界;第二,介入相關產業,推動學用融合;第三,關注前沿科技,促進理念革新。”吉林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院長劉國偉認為,可以概括為“藝術+管理”“藝術+科技”“藝術+產業”三種發展策略,為藝術管理教育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鄉村振興中釋放藝術力量
藝術管理在激發創造性和社會變革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據余丁介紹,在浙江、福建等地,通過引入藝術家和設計師,一些廢棄的村莊變為藝術村落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資者。這些鄉村通過藝術的力量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經濟向文化創意經濟的轉型,形成了獨特的鄉村文化品牌。同時,藝術家的駐地創作不僅為當地社區帶來了文化資源,還促進了城鄉文化的雙向交流,使得鄉村的文化發展能夠與城市保持同步。
社會服務是藝術管理影響力的重要體現。余丁在主旨發言中指出,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藝術介入鄉村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在這一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藝術項目通過駐地藝術、公共藝術、鄉村藝術節等形式融入鄉村生活,推動了鄉村文化復興和經濟發展。這些藝術項目不僅為鄉村帶來了新的文化活力,還通過文化旅游和創意經濟,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吉林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講師王小龍認為,在地文化是藝術管理生命力的鮮活體現。余丁在研究中發現,公共藝術項目在鄉村振興中的成功實踐離不開社區居民的參與。藝術家通過與當地社區的合作,共同創作反映鄉村文化與生活的藝術作品,使得公共藝術不僅成為美化鄉村環境的工具,更成為社區凝聚力的象征。
余丁說,在許多鄉村藝術項目中,藝術家通過與當地手工藝人合作,復興傳統工藝,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這些產品不僅為村民提供了新的經濟來源,也幫助保護和傳承了當地的文化遺產。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孔令偉從“家山”文化的視角,把這種鄉村藝術建設看作中國鄉村的藝術實驗,希望更多的藝術家和藝術管理者通過借鑒與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質文化資源,喚醒鄉村自我建設的潛能。
藝術管理與科技相結合
數字經濟時代,藝術管理越來越多地依賴于科技手段。星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副教授趙樂認為,技術推動了藝術創作、傳播以及創作者與觀眾互動的新方式,對于藝術管理也提出了重塑的新要求。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不斷影響著藝術創作和管理的方式,在藝術管理教育中推行“藝術+科技”的融合發展戰略勢在必行。據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張洪生介紹,目前中國傳媒大學正在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計劃,一方面是把人工智能技術融入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與科研體系,另一方面是利用人工智能輔助行業的生產性實踐。
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為藝術的傳播打開了新視野。虛擬展覽當然不能取代實體展覽,但它具有獨特的價值。在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康俐看來,展覽作為美術博物館重要的知識生產內容,更需要緊隨時代的變化,與一代代年輕觀眾緊密相連。她以《虛擬策展人的誕生》為題分享了自己帶領團隊進行的虛擬策展人研究和實踐。
策展一向被認為是職業策展人和相關領域研究者的專利,然而在虛擬展覽的范疇中,策展人的壟斷地位開始動搖。策展正在變成一種全民都可以參與的創作活動。康俐說,依靠數字技術,策展人不僅可以在線上進行直觀的展覽設計,還可以在具體的展覽實踐中引入豐富的數字手段闡釋展覽的主題。更重要的是,藏品資料的數字化使得藏品資源的公眾化成為可能。全球范圍的策展人甚至普通的公眾都可以利用豐富的博物館資源來建立自己的線上虛擬策展,這在以往的工作中是不可想象的。
“我們所討論的數字時代生活并不是與物理世界相隔絕的,而是進行虛擬與現實重疊的共生狀態,其中必然映射著對現實人類、傳播分享、個體表達、共創合作的愿望。因此,虛擬策展人不僅需要考慮藝術本體的問題、展示過程當中技術和設備的問題,同時也要兼顧數字領域中的各種因素,以建立一個全面的數字藝術生態系統。”康俐介紹,今年的虛擬策展大賽與北京話劇院合作,設立了“青春之齊白石”賽道,旨在激發青年對于傳統經典藝術的思考,讓虛擬策展人將藏品重組成為原創的交互敘事文本,煥發新的生機。
虛擬展覽以藝術與科技的跨學科方式,成為碎片化時代的超鏈接者,展覽形式與內容、觀眾與作品之間的界限,重塑數字時代人們的時空感與空間感,其中虛擬策展人被賦予了全新的價值與意義。
“我們管理的不是一個藝術作品,不是藝術的過程,也不是藝術的結果,我們是在管理藝術的審美、藝術的態度、藝術的實踐。”向勇這番話道出了中國藝術管理教育人的心聲。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