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思達”助力整本書閱讀教學
http://www.wandqa.cn2024年11月18日 09:33教育裝備網
“讀思達”是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余文森提出的具有普適性的教學法,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歷閱讀、思考、表達的學習過程,實現對知識的深加工,從而把知識轉化、內化為素養,是一種以學生學習為本位的、讓核心素養落地的教學法。近兩年,筆者在開展整本書閱讀實踐研究中發現,“讀思達”教學法能有效助力整本書閱讀教學。在整本書閱讀中,“讀”是指對語言文字作品信息的輸入;“思”是指對閱讀吸納的信息進行加工;“達”則是對加工后信息的輸出,包括口頭表達、書面表達、行為表達等,其最終目標是使學生通過閱讀提升素養,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首先,“讀思達”是返璞歸真的教學選擇。
筆者在聽課時看到:本來很有意思的故事內容,被某些教師煩瑣的講解和細碎的問題弄得興味索然;或者學生剛剛啟動閱讀,教師就出示學習任務、評價標準,讓他們頓覺閱讀不再輕松。凡此種種用力過猛、適得其反的做法,阻礙了學生閱讀興趣的形成與維持,妨礙了他們對語言文字作品的沉浸式體驗。
“讀思達”則依據知識加工、轉化原理,從閱讀行為最根本的三個活動(閱讀、思考、表達)出發,指向以素養為導向的三方面關鍵能力(閱讀力、思考力、表達力)的培養,將課堂教學簡化為閱讀、思考、表達三個基本環節、步驟、流程,讓學生通過這三個環節相對完整的學習,實現對知識的深加工。這是一條適用于整本書閱讀的教學路徑,它讓整本書閱讀教學變得簡單,同時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
其次,“讀思達”是遵循規律的學習路徑。
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完整的認知過程包括認知輸入、認知加工、認知輸出三個環節。完整的閱讀過程也包括閱讀、思考、表達三個環節。其中的“讀”對應認知的輸入,“思”對應認知的加工,“達”對應認知的輸出。
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將人的認知過程分為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和綜合階段。與此相對應,“讀思達”的學習過程也遵循上述規律。如在閱讀環節,當學生不帶任何外在的目的,翻開書本進入純粹的閱讀時,首先對作品會有一個整體性的直覺把握,這個沉浸式感知的初讀階段,就“具有豐富、驚奇和熱愛的特性”;當他們經歷了浪漫階段,體驗到純粹而美好的閱讀享受之后,便需要對吸納的信息進行深入思考,從朦朧變清晰,由整體至細化,進而領悟原理,獲得具有遷移性的認知和方法;最后,學生把通過閱讀和思考獲得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文字進行口頭或書面表達,與他人分享與交流,或把所學知識用于新的情境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新的本能(思考與行動的程序)。可見,“讀思達”是符合認知科學規律的一條行之有效的學習路徑。
最后,“讀思達”是落實新課標的實踐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將整本書閱讀納入課程體系,不僅在“課程理念”中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書”,在“課程內容”中將“整本書閱讀”作為六個學習任務群之一,還在“課標目標”中明確提出各學段整本書閱讀的具體要求。如何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呢?
仔細研讀新課標,不難發現:無論是整本書閱讀的學段要求還是學習內容,新課標都圍繞“讀思達”三方面來表述。整本書閱讀學段要求和學習內容的第一句話都指向“讀”的內容,第二句話大多指向“思”的內容,第三句話則指向“達”的內容。
從新課標的表述中,可以把握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操作要義,即讀、思、達,這與新課標提出的語文實踐活動“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完全一致。由此可見,“讀思達”是落實新課標關于整本書閱讀的實踐方法。
(作者系福建教育學院副教授、語文研修部小學教研室主任)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