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你真的會“玩梗”嗎
http://www.wandqa.cn2024年11月19日 09:41教育裝備網
一項調查顯示,95.67%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有過在網上“玩梗”的經歷,38.16%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經常在網上“玩梗”。此外,還有超六成受訪大學生期待積極有趣的“梗文化”。
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成長,擅長通過拆解字詞、重構句義、拼組圖像、擬態聲音等方式,制造出一種獨屬自己所在圈層的輕松感和滿足感。“人生就是要充滿passion”“city不city”“那咋了”“包的”……這些在網絡空間不斷被復制、傳播、再創造,具有青春氣息的“流行梗”,是社交語言,是文化符號,更是生活的調味劑。
“玩梗”既是對情緒恰如其分的表達,還是面對壓力和困難不懈怠不畏懼心理的釋放,更是人際交往中緩解尷尬、破除藩籬、打破孤島的利器,“拋梗”能夠破冰,“說梗”可以解壓,何樂而不為啊。
但需要注意的是,“玩梗”也可能造成冒犯。歪曲音、形、義,編造網絡黑話爛梗,濫用隱晦表達等行為,會削弱語言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不僅可能嚴重影響人們正常使用語言文字,更會對漢語的規范化產生不良影響。那么,大學生,又如何合理規范地用好梗呢?
“玩梗”先辨“梗”。弄清楚“梗”所表達的真實語義,了解交流的具體對象,堅決避免用低俗、粗俗或者帶有侮辱性的“梗”,避免因地域文化差異而對交流對象造成傷害的用“梗”。對于低俗的“沒有營養”的“爛梗”,要共同抵制。對于積極向上的“熱梗”,要定期推送并加大傳播力度,讓有趣有價值的“梗”能被大學生看到和使用。
“玩梗”須得體。用“梗”是青年人優化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幽默也好、流行也罷,主要是要營造一種友好的交流氛圍。如果用“梗”不注意場合,就會帶來尷尬、冷場乃至交流障礙。特別是正式場合,面對嚴肅話題,更要精選用“梗”,寧可不用,也不可亂用。
“玩梗”要有分寸。有些人為了過度追求個性表達而“玩梗”,沉溺于這種短平快的信息形式之中,卻無視“梗”自身表達的內容。在交流中用一些“爛梗”,這些“梗”沒有什么營養,交流中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甚至冒犯到別人。這種沒有邊界感的“玩梗”,會造成溝通的隔閡和誤解,催生網絡暴力和刻板印象。因此,要規范和合理使用,明確其尺度、分寸和邊界。
“梗文化”反映了大學生的心理和需要。這提醒我們,要關注和傾聽青年大學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增強主流價值觀在大學生中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引導力。《人民日報》曾評“禁止焦綠”這個“梗”,認為這雖然只是玩個“熱梗”、討個口彩,但有助于排解青年人的負面情緒,達到了較好的效果。這也啟示我們,要善于營造符合青年大學生自身需求的“梗文化”,開拓優秀網絡文化陣地,造就出創作精巧、思想健康、傳播廣泛的“好梗”。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