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課程如何走進中小學課堂
http://www.wandqa.cn2024年11月27日 09:26教育裝備網
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舞蹈”首次進入九年義務教育的課程序列,舞蹈課程的理念、價值、功能、內容、要求、方法、評價,在新課標中有了全新的闡釋和系統設計。
作為“新三科”(舞蹈、影視、戲劇)的成員,舞蹈課程真正地走進中小學的課堂,還需要進行很多準備工作。眾多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廣大舞蹈教育工作者,從舞蹈課程的教材編寫、教法設計、課程功能挖掘、教師能力培養、教學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著眼于舞蹈課程的基礎建設工作,筆者認為,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足功夫、做足功課。
1
在審美綜合體驗中
堅定文化自信
新課標將培養和堅定文化自信作為藝術課程的重要任務;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放在了核心地位,這是舞蹈課程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
以挖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舞蹈文化為例,筆者所在的北京舞蹈學院教研團隊,在研發用于中小學舞蹈課程教材的過程中,著力挖掘中華傳統樂舞的優秀文化資源,緊緊圍繞中華美學精神,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樂舞文化作為追求,將經典詩詞與中國古典舞、中國民族民間舞結合在一起,配合原創的民族風格音樂,完成了《中華新樂舞》舞蹈教材。
我們強調唱誦與舞蹈相融的載歌載舞形式,讓學生在詩、樂、舞共同構成的審美意境中綜合體驗,由此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融通,形成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情,從而做到真愛傳統、真懂傳統、真會傳統。通過多校的教學實踐,教學質量得以充分提升。
2
在學科融合實踐中
提升藝術素養
新課標圍繞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四方面內容,提出“藝術綜合”的設計思路與教學設想,既不同于各個學科的單打獨斗,也區別于強調“藝術技術”的專業教學,這是藝術課程教學理念的根本性改革,也是藝術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挑戰。
我們在從事藝術教育課程研究的工作中,堅持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思路,嘗試采用“教育戲劇”的概念,研發了藝術綜合體驗課程。在設計中,考慮到多學科知識技能的綜合浸潤和學生的能力傾向,我們將舞蹈、音樂、戲劇等多種藝術課程,與語文、地理、科學等課程知識融合在一起,使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因材施教,最后的學習成果則是以歌舞劇的形式進行舞臺綜合實踐。
近年來,我們在首都師范大學附屬花園小學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倡導垃圾分類的環保題材歌舞劇《找回我自己》;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附屬小學的課程實踐中,形成了熱愛科學、自強不息的歌舞劇《明天,你好!》;而《中華新樂舞》的教材研發與實踐,也始終關注學科融合對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
這一系列的藝術課程教學探索,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陪伴下,以學習、掌握、運用各類藝術知識和技能為橋梁,在舞蹈、對白、演唱、欣賞、合作等綜合體驗中,用藝術的方式去觀察、認識、發現和領悟熟悉的世界所蘊含的嶄新意義。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的教學目標,在藝術課程的教與學、實踐與體驗中得以實現。
3
在獨特功能挖掘中
培養和諧身心
舞蹈作為教育的內容、手段和形式,從受教育者的個體發展角度出發,與其他學科教育一樣,對人的個體完善具有獨特且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和功能。
舞蹈學習的具身認知特性,導致學習者身體機能、情感、思維、意志、個性等各方面綜合參與和共生發展,從而使具有表現、表情、表達能力的藝術化的和諧身心得以被塑造,并呈現出相應特質:認識、使用、發展身體的舞蹈化方式,形成了富有詩意的身心;雅致格調與身體機能發展相互協調促進,提升生命品位的追求;嘗試超越、樂于創新的身體機能趣向,激發身心會思考、能創造、顯個性。舞蹈課程貢獻的這些特殊功能價值,與新課標著眼于培養更加完善的人的目標不謀而合。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在有關舞蹈美育、舞蹈普及的課程建設實踐中,始終致力于探索發揮舞蹈課程特殊價值和功能的路徑。針對幼兒藝術啟蒙的“藝術浸潤啟蒙課程”,通過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舞蹈、音樂、美術、戲劇、游戲,讓幼兒在玩耍中積累經驗、喜愛藝術、學會交流;針對男生不跳舞的現象,開發了“漢族民間舞男子教程”,為培養具有陽剛之氣、儒雅之風的“帥小伙”貢獻舞蹈的智慧;而中國舞劇目表演教程、芭蕾劇目表演教程,則著眼于學生的綜合實踐,用經典劇目的文化滋養,以角色扮演的實際排演,讓學生學以致用、以用促學,在舞蹈的滋養下實現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4
在科技賦能教學中
養塑美麗基因
舞蹈課程進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尚處在起步階段,許多方面還是空白。在新課標廣泛推行以后,舞蹈課程的基礎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教學評價,由于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的教學改革存在多方面的不均衡狀態,教學成果很難進行統一評價。
為此,要深入研究舞蹈課程的評價標準,在不斷加強舞蹈課程自身建設的同時,也需要積極引入現代科技手段,例如借助人工智能,為舞蹈教學的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從而破解舞蹈教育發展不均衡的難題。
在實踐中,北京舞蹈學院教研團隊與北京工業大學人工智能專家團隊合作,開展了人工智能輔助舞蹈教學測評的驗證研究。研究基于圖像識別、深度學習,將舞蹈動作、舞蹈劇目的規律性認識轉化為數字資源,形成特殊的邏輯算法,為師生提供了一個在共享平臺上驗證、比對的輔助工具,為舞蹈教學研究提供可以參考的依據。“舞蹈+科技”不僅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舞蹈的快樂,也為舞蹈課程教學的科學評價、公允評價提供了一個有益路徑。
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藝術之一,舞蹈傳播美、塑造美。因此,為新時代養塑美麗基因,既是每一個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時代責任,也是傳承舞蹈這一人類瑰麗知識寶庫的需要。挖掘舞蹈的價值與意義,對標新時代義務教育理念與需求,探索舞蹈教育中更多更好的可能性,是新時代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作者單位系北京舞蹈學院)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