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教學中心地位 提升育人水平
http://www.wandqa.cn2024年12月03日 09:35教育裝備網
■把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更加突出教育教學中心地位,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強化高等教育支撐力貢獻力的關鍵舉措
■加大教育教學業績考評和獎勵力度,引導教師潛心教學、精心育人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是教育教學。浙江省教育廳近日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對高校教育教學的各環節和要素提出10條具體舉措,包括鞏固教學中心地位,完善專業標準和培養方案,健全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保障教學強度,提高實驗實踐教學效果,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規范課堂教學管理,促進科教協同育人,改進學生學業評價,提升教師執教能力等。
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是龍頭。高校的核心職能是培養人才,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具有戰略地位。當下,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有的放矢地培養一大批支撐和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和高素質技能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職責使命。把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更加突出教育教學中心地位,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強化高等教育支撐力貢獻力的關鍵舉措。
當前部分高校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對教學重視不夠,資金、人力、設備等資源分配不均,教師評價和晉升體系以科研成果為主,教學科研脫節,教學投入不足等。扭轉“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既要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加大教育教學業績考評和獎勵力度,引導教師潛心教學、精心育人,也要優化資源配置,真正做到發展規劃優先謀劃教育教學,經費安排優先滿足教育教學,教師配置優先保障教育教學,領導精力優先投入教育教學。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專業設置直接反映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和價值取向,決定人才培養的適配性。由于辦學歷史和傳統等因素制約,部分高校仍然存在專業“偏”“散”“舊”現象,主要表現為專業設置過多,專業設置陳舊,專業與社會脫節等“全而不強”“大而不精”問題,導致資源分散,影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適配度。解決專業設置的“偏”“散”“舊”問題,就要建立需求牽引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強化專業建設與國家戰略急需、區域產業發展、學生全面發展相適配。對此,浙江提出了健全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要求各高校要對照“辦學水平高不高、專業特色強不強、就業需求旺不旺”要求,統籌研究專業設置與區域發展適配機制、專業預警與退出機制、招生計劃動態調整機制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堂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一些高校存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改革滯后等問題,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各高校要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依據,強化專業認證,構建“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質量文化。要調整課程學分結構,激活教學組織,加強教學研究,強化數字賦能,構建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方案,以高強度的課堂文化、高學術的課程體系、高標準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路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這既是讓學生接觸到真實的問題、置身于真實的場景,從而強化對知識的現實運用、對創新的切身感知,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學生就業技能、促進公平就業和高質量就業的有效途徑。推進產學研協同育人,要促進科教協同育人,強化科研平臺、科研團隊和科研項目的育人功能,推動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深度合作,加強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強化實踐育人的效果。要推動科研資源向教學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融入更多科研元素,要鼓勵吸納學生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讓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研究團隊”。
各高校應以肩扛重任、攻堅克難、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堅持“學生是本、教學是根”的理念,切實把教育教學工作放在辦學治校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設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不負時代重托。
。ㄗ髡呦岛贾輲煼洞髮W經亨頤教育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