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心中種下節約糧食的種子
http://www.wandqa.cn2024年12月04日 10:06教育裝備網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不能說說而已,“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不能僅當口號來用
■培養青少年的節約習慣,不只是學校的事,需要家校攜手,共同發力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其中,明確強調“強化青少年教育和勤儉節約家風建設”,把糧食安全教育、勤儉節約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國情教育等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形成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的習慣”。
如今,生活富裕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今年有望首次突破1.4萬億斤,創歷史新高。但在糧食產量不斷攀升的同時,糧食和食物浪費問題依然比較嚴重,糧食安全依然面臨復雜挑戰。據有關機構估算,每年損失浪費的食物超過22.7%,約9200億斤,若能挽回一半的損失,就夠1.9億人吃一年。遏制浪費,勢在必行。節約糧食不僅是永恒的美德和要求,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有助于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實現手中始終有糧,既要確保存量、提高增量,又要下大力氣抓好糧食減損,把該節約、能節約的糧食節約下來。這樣才能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始終保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不能說說而已,“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不能僅當口號來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中辦、國辦此次印發的《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是首份國家層面反食品浪費文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加強節約糧食工作,要從每個家庭抓起,從餐桌抓起,從大學食堂和各個單位食堂、餐飲業抓起,從幼兒園、托兒所以及各級各類學校抓起。近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積極指導、督促學校加強反食品浪費教育和管理。各地各學校按照規定開展國情教育,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納入教育教學內容,通過學習實踐、體驗勞動等形式,開展反食品浪費專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形成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的習慣。
如何在青少年中開展勤儉節約教育?首先要讓青少年認識到反食品浪費是法律的剛性要求,是公民應盡的法律責任。反食品浪費法明確規定:“個人應當樹立文明、健康、理性、綠色的消費理念,外出就餐時根據個人健康狀況、飲食習慣和用餐需求合理點餐、取餐。”
在具體實踐中,開展“青春守護中國糧”全國青少年節約糧食行動,將糧食節約作為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生活重要內容,推廣開展“節約章”等紅領巾獎章爭章活動,常態化開展糧食節約志愿服務。同時,還要豐富學習實踐、勞動體驗等形式,強化青少年勤儉節約的行動自覺。對于很多青少年來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張口就來,“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脫口而出,但是能否真正讀懂詩句里的豐富內涵,能否對稼穡不易有切身體會?由此,就要開展行之有效的反食品浪費專題教育活動,帶孩子走進田間地頭,真正體會到鋤禾日當午的辛苦。這種體驗,往往比教孩子背誦古詩更有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很多學校都在探索有益方式,增強孩子的節約意識。比如,有的加強監督,引導孩子“盛飯要適量,吃多少就打多少,做到不留剩飯和剩菜”;有的營造良好氛圍,讓青少年意識到以“光盤”為榮,以“剩飯”為恥,以“餐餐不余”保“年年有余”,爭做愛糧節糧的表率和楷模;還有的采取激勵措施,讓青少年爭當“珍糧節食推廣員”、爭做光盤小明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總而言之,學校應當建立防止食品浪費的監督檢查機制,制定、實施相應的獎懲措施。
小餐桌,大文明。對于青少年來說,正處于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采取措施,讓青少年將“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節約糧食成為一種習慣、一種風尚,對于他們健康成長富有積極意義。
當然,培養青少年的節約習慣,不只是學校的事,需要家校攜手,共同發力。正如中辦、國辦發文所提到的,結合“最美家庭”、“巾幗大宣講”、“巾幗興糧節糧”、中國農民豐收節等活動,提倡家庭愛糧節糧,弘揚勤儉節約良好家風。雙管齊下,讓青少年在餐廳按需點菜、在食堂按需打飯、在家按需做飯,絕不浪費。
制止“舌尖上的浪費”,深入開展“光盤行動”,已經成為好“食”尚、新“食”尚。培養好習慣,堅持好做法,常抓不懈、常抓常新,“人人講節約、處處見行動”就會成為全社會的常見風景。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