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理性認識經濟運行的全貌
http://www.wandqa.cn2025年01月02日 09:48教育裝備網
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自覺用黨中央對形勢的科學判斷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既把握大勢、堅定信心,又正視困難、保持清醒。當前經濟形勢“怎么看”,是關乎新的一年甚至較長一段時期經濟工作“怎么干”的關鍵問題。“既把握大勢、堅定信心,又正視困難、保持清醒”,蘊含著極其深刻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光芒和思想觀點,為辯證理性看待當前中國經濟形勢提供了思路引領和科學方法。
運用辯證思維,透過現象看本質,科學把握經濟運行的全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
不僅看挑戰,更要看機遇。科學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矛”和“盾”,要看挑戰,也要把握機遇,更要在挑戰中發掘機遇。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挑戰之大前所未有,機遇也前所未有,關鍵是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要適時調整國際貿易布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金融強國。要看到,我國經濟雖面臨下行和結構調整壓力,但也涌現出新興產業超車和發展動能換擋等新機遇。挑戰與機遇的碰撞,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僅看速度,更要看質量。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既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重視量的合理增長,更要重視質的有效提升。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把經濟發展僅僅理解為數量增減、簡單重復,是形而上學的發展觀。”從速度上看,去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速仍保持在預期目標附近,宏觀經濟整體增長的積極態勢得以持續。同時我國經濟結構和增長模式不斷優化,質量在提升,求質而進、換擋升級步履鏗鏘,為經濟長期向好提供了持續動力。量的合理增長與質的有效提升的雙向統一,顯示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態勢。
不僅看偶然,更要看必然。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時”和“勢”,需要在偶然中把握必然,科學認識當前經濟形勢面臨的不確定性風險和可控性因素。當前經濟運行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疊加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對經濟發展活力和預期的影響,“黑天鵝”、“灰犀牛”事件時有發生,這種偶然性是短期的、局部的,也可能是長期的、全局的。但我國經濟具有的產業、市場和安全韌性,是應對外部沖擊、保持長期向好的堅實底氣,更是當前經濟形勢的可控性、穩定性因素。我們既要正確看待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妥善管控風險,更要從偶然中把握必然,把握中國經濟向上、向優、向好的發展趨勢,堅定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必然性和確定性。
既要正視中國經濟的潛在挑戰,更要看到光明前景。2024年12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征求對經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時指出,當前,我國發展面臨許多不確定性和挑戰,必須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困難挑戰年年有,但我們從來都是在風雨洗禮中發展、在歷經考驗中壯大的。
經過長期發展,中國經濟擁有著堅實雄厚的“家底”,積累了長期向好的基礎。雖面對復雜嚴峻形勢,中國經濟頂住多重壓力,“穩”的基礎不斷夯實,“進”的力量持續積聚。龐大的市場規模為抵御外部沖擊提供巨大空間,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為經濟穩定發展提供強大支撐,社會大局長期穩定為經濟行穩致遠提供堅實保障。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改革開放持續深化,重點領域風險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實有力,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隨著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中國經濟運行確實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如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等風險隱患。我們更要看到,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領域風險雖時有存在,但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彰顯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優勢;消費結構升級雖面臨結構性矛盾掣肘,但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作用日益凸顯,內需優勢不斷積聚;在提升國際競爭力過程中,雖存在陷入低端鎖定的風險,但產業體系完備的優勢能夠持續推動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盡管部分領域存在創新能力不足等弱項,但質量優、規模大的人才儲備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智力引擎。
中國經濟具有長期向好的韌性。逆全球化風潮之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紊亂、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能源供應緊張等沖擊相互交織,中國能夠始終保持宏觀經濟大盤基本穩定,沒有發生大的波動,具備抵御風險的“安全韌勁”。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具備回升向好的“彈性韌勁”。面對全球經濟時與勢的發展變化,中國經濟能夠順應發展規律、把握發展趨勢,具備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的“變革韌勁”。
中國經濟具有長期向好的潛能。中國經濟發展必須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和困難挑戰。“黑天鵝”、“灰犀牛”使中國經濟面臨短期損益的“表面”,但同時也孕育著內生動力的“潛能”。城市更新、科技創新、改善民生等投資領域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等,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為強勁的動能。放在全球“坐標系”看,中國發展依然動能充沛、潛能巨大。
堅定必勝信心,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征求對經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時指出,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主動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環境,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
主動塑造未來經濟發展的有利環境。戰略定力的彰顯,在于主動布局,而非被動適應。歷史證明,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等不來的,只有主動作為才能化外部壓力為發展動力。當前,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主動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環境,既要強化自身利益的保護,又要拓展國際合作的深度;既要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又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既要注重長期經濟規劃,又要靈活應對變局。
堅信未來經濟發展的光明前景。戰略定力的根基,在于自立自強,而非仰人鼻息。當前,面對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我們要專注當下正在做的事,不受外界干擾,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抓住和利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落到實處。為此,我們要立足全局、著眼未來,破除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化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保持戰略耐心,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以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和主動精神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歷史證明,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靠不來的,只有真抓實干才能讓藍圖變為現實。我們要堅持干字當頭,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貫徹好落實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最大限度調動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協同聯動,形成抓落實的合力,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
(作者系鄭州大學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