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市學院從建設城市到服務鄉村——以學科優勢繪制鄉村振興新畫卷
http://www.wandqa.cn2025年01月06日 10:13教育裝備網
初冬的陽光灑在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新城西門村的紅石榴廣場上,村民們正在歡快地跳著舞。這里,是當地村民心馳神往的幸福之地。該村的鄉村振興村莊規劃是由湖南城市學院師生們編制完成的,這是他們鄉村振興工作的又一份優異“答卷”。
湖南永州祁陽市龍溪村“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獲評村莊規劃優秀案例;湖北武漢黃陂區朱鋪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湖南益陽市赫山區榮獲全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創建示范基地”稱號……近年來,湖南城市學院師生為全國各區縣鄉村繪制的發展藍圖徐徐展開。一批批城鄉規劃紛紛落地,一個個村莊蝶變成“美麗村”“富裕村”,用“巨筆”描繪著山鄉巨變的新畫卷。該校也在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聚焦城鄉融合發展中,以堅定的步伐從“城市”邁向“鄉鎮”,走出了一條特色轉型之路。
集中優勢資源
做強做優“城建類”學科
“我們并沒有追求‘大而全,撒胡椒面’,而是基于學校的城建和智能制造等優勢學科,集中資源做強‘城建’特色學科。”該校黨委副書記、校長何振表示。
1984年,該校在全國率先開設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在全省首次設立城市規劃專業,并最早開辦工程造價、工程管理、城市管理等專業,形成了全省最完備的城建類學科專業集群。其中,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等專業被教育部確定為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城市規劃專業被評為“全國高等工程專科示范專業”。
該校對接國家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按照“學科集群、分類指導、特色發展”的原則,提出了“城建+”和“+城建”的學科專業建設思路,將城建類專業向外輻射延伸,支撐類學科向內趨近聚集。
為了突出學科的“城市”特色,該校通過調整內設機構,將城市管理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等二級學院進行兼并整合,以“做強城市建設類、做大信息制造類”為重點,全方位助力中小城鎮建設特色化發展。分類后的學科群特色鮮明,城市建設類學科側重中小城鎮規劃與建設,信息制造類學科注重信息技術與智慧城市建設,管理服務類學科聚焦現代城鄉公共服務,師范教育類學科對接中小城鎮教育服務與產業。
目前,該校56個本科招生專業中,有城建類核心專業23個,占比為41%,涵蓋了城建行業從規劃、設計、施工、檢測到裝飾的全過程,被譽為“城建人才的搖籃”。
做好規劃藍圖
從“城市”轉戰“鄉鎮”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學校如何在發展中轉型,在轉型中發展?”在該校的一次務虛工作會議上,何振提出這一關鍵問題,并強調要抓住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大好機遇,在鄉村振興的主戰場發揮積極作用。
1986年組建的湖南城市學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設計院”),是學科集群發展催生出的優秀校辦企業。該校依托設計院優勢,積極投身鄉村全面振興大潮,自2015年以來共完成省內外村莊規劃共計300多項,涉及村莊3500余個。
在編制鄉村規劃過程中,該校集中“城建類”優勢學科,融合環境、人文、地理、經濟、政治等多學科知識,發揮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市政與測繪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等人才力量,完成了一批切實可行的高質量村莊規劃。
在永州祁陽市龍溪村,該校師生為鄉村實施“多規合一”村莊規劃,指導農戶按照統一樣式、統一圖紙、統一面積、統一管理的規劃要求新建住房,杜絕了違規建設、私搭亂建。為打造“潔、凈、美”的農村環境,當地還依據規劃,充分利用農民房屋圍墻,在居民點建設文化墻,傳播鄉村正能量,引領文明新風尚。
耕地流轉率達99%,土地租賃率達97%,實現村集體總收益近50萬元……在益陽市赫山區泉交河鎮,該校師生提出“多規合一,五村連片”的規劃思路,以五村為先行試點,打破行政限制,充分整合土地資源,在當地打響了益陽農村土地經營權數字化改革“第一槍”。
“在鄉村規劃過程中,我們要針對山區、湖區、丘陵地區等地貌的不同特點,以產業為基、發展為本,突出規劃的系統性、合理性和前瞻性,做到因鎮施策、因村施策。”該校教授湯放華說。
聚焦鄉村一線
培養優秀城建人才
“在濘朱線和振興路交叉處建設集中居住點”“村口旁要新修道路”……近日,益陽市赫山區泉交河鎮新松樹橋村村莊規劃討論會上,村黨總支書記譚文提出補充意見,該校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師生們一一標注。雖然該村村莊規劃已獲評省優秀國土空間規劃設計和案例一等獎,但師生們去年仍到村10余次不斷完善規劃。
“鄉村就是現成的課堂,村里的實踐就是最好的‘鄉土教材’。”該校教師孟雪表示,要將課堂搬到鄉村振興一線,讓學生以“村莊規劃”為題,在實踐項目中“做科研”,在“真題”環境中“真做、真用”。
近年來,該校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依托10個教師工作室,形成了“項目+團隊+工作室”的新型師徒教學模式。師生們通過組建設計團隊,把規劃項目帶到課堂,將教學科研做在一線,聚焦鄉村實際需求導向做“立地式”科研,共同參與社會工程實踐1000余項,獲得省級以上行業設計獎80余項。
“我們將蘇溪的文化融入設計中。”在該校鄉村振興幫扶點——益陽市安化縣清塘鋪鎮蘇溪村,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師通過打造“行走的課堂”,用專業知識助力村莊提升景觀品質,規劃了一條長達1.8公里的“文化振興之路”。如今,這條文化長廊已成為村里最美的打卡點。
同時,該校還依托設計院提供的豐富工程項目資源,開發專業課程、打造專業課堂、聘請技能導師,讓學生實行真題真做的實踐實訓,著力培養應用型規劃建筑人才。
“從大三開始我就加入了學校和企業共同組建的項目團隊,在項目組里邊學邊做,還能領到工資。”2023屆畢業生陳柯延一畢業便被設計院錄用,實現了從學校到企業的“無縫銜接”。2024年,他的成果“益陽市南縣白吟浪村村莊規劃”獲2023年湖南省優秀規劃案例三等獎、湖南省助力“和美湘村”首批優秀案例。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