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閱讀重在日積月累
http://www.wandqa.cn2025年01月08日 10:07教育裝備網
張在軍
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教育和體育局原副局長
回想前半生,半輩子跟書打交道。我的人生啟蒙老師是民間故事和小人兒書。
1964年冬天,我出生在沂蒙山區腹地一個四崮環繞叫西棋盤的小山村。從記事起,每到夜晚,總喜歡聽奶奶講故事。奶奶是大戶人家出身,《三俠五義》《聊齋志異》,張口就來。
那時農村最奢侈的文化生活是看電影。記臺詞方面我特別有天賦,一部電影追著放映隊看三四個村就能記住。每放過一部電影,父親總用雞蛋給我買一本與電影同名的小人書。靠著這一百多本小人書的引領,6歲上學前,我竟認識了近千個漢字。村里的老人知道我能識字,就用糖果、餅干哄著我給他們念書,小學期間,我給他們念完了《說岳全傳》《楊家將》等70多部古唱本。就這樣,奶奶講的和我讀的這些民間故事根植進了我幼小的心靈。
1980年我高考落榜。村支書見我學歷最高,就勸說我當了民辦教師。我和村支書爬山梁、過山谷,從荒野里召回七大八小30多個孩子,分成三個年級在一間教室上課。為了盡快提升自己,我開始了持續幾十年的閱讀之旅。方圓20公里內能借到的書,我幾乎都借到了。后來,我辦了縣圖書館的借書證。村學校到縣城來回70多公里,我騎著自行車,渴了就在路邊喝點兒山泉水,餓了就啃幾口包里的煎餅,十幾年的時間,幾乎每周末一個來回。后來,圖書館特批我一個星期可借20本書。這些書我一個星期要看完,經典處就摘抄,看不過來的就粗略讀,差不多讀了兩千本。有一次,央視《東方時空》記者去學校采訪,見我摘抄的讀書筆記堆了好幾摞,就借秤稱了稱:38公斤。
閱讀使我的自身素質得到了提升。從23歲開始,我就在省內外介紹“大語文”教育經驗。自己從讀書中收獲多多,自然加大力度要求學生讀。
村小學辦公經費一年只有100元錢。沒錢買課外書,我就領著學生挖中草藥,賣了錢訂雜志。每次那份薄薄的《少年月刊》一到,孩子們就迫不及待搶著讀。我請村支書把村里的黨報黨刊拿給學生看,副刊的文章讓他們愛不釋手。高年級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把讀音注上,好幫助低年級學生看懂。
學生讀報刊,讀產品介紹,讀藥瓶上的說明書。再訓練他們“讀”無字的書。“讀”星空、月亮,“讀”春華秋實,“讀”農耕收獲。野外觀察,現場口述。目之所及皆是素材,心中所想都是文章。日復一日,經年累月。學生們綜合素養有了很大提升,作文在全國發表、獲獎一百多篇,縣教委專門印發了《張在軍和他的山芽芽》推廣。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有一件事刺痛了我:上級派農技員到各村現場指導推廣地膜覆蓋技術,技術員一走,村民就趕緊把地膜收起來,他們都說種子不捂爛才怪呢。我心中一個大膽的想法慢慢形成:倡導農民閱讀,讓農民追夢科學、文明的生產生活。我讓學生回家給父母當小先生,和父母同讀語文課本。學生閱讀帶動家庭閱讀,推動全村閱讀的局面初步形成。
1992年12月4日,我創辦了后來產生廣泛影響的農家書屋——沂蒙書屋,提出“民族興亡,閱讀有責”的理念,改編古典名著、編寫現當代作品賞析《小學生古詩文分級閱讀》等1000萬字,出版推動全民閱讀的專著《向著夢想出發》,還被授予首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我是獲獎者中唯一一位教師代表。
近幾年,沂水縣委、縣政府大力倡導“全民閱讀”。以前幾十平方米的書屋空間狹窄受限,我借貸新建的1200平方米的新沂蒙書屋投入使用,現充實圖書2萬冊,開設讀經誦典、新農村講堂等活動,瑯瑯的讀書聲從這個云霧繚繞的小山村蕩漾開去。
推動閱讀30多年,我從青春勃發,到兩鬢斑白,使近百萬人愛上了閱讀。推動閱讀仿佛是一場積土成山、日積月累的修行之旅,更是一場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農事勞作。“讀書”,在我的生命里有著不一般的意義,我也在努力用一生去實踐著這一意義。
影響我的一本書:《唐詩三百首》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朋友送給我上下兩卷《唐詩三百首》。這是清代孫洙編選的版本,收錄作者77人,多為唐詩代表作家,杜甫、王維、李白、李商隱、孟浩然、韋應物、杜牧等作品均有選入。這些作品大都通俗易解,藝術性較高,編者有選擇地加以批語,簡明扼要,對讀者多有啟發。這本書成了學校最珍貴的“鎮校之寶”,閑暇時間我領著學生背一背,抄一抄,思緒穿越千年時空,回到盛世大唐。每到放學時間,大街小巷都是學生們“鵝鵝鵝”的吟誦聲。
多年后,這本書在我內心根植下的優秀古詩詞的種子開出了令人欣慰的花朵。在該書的熏陶下,我主編了《小學生古詩文分級閱讀》《古詩詞中的傳統節日》《古詩詞中的季節時令》等多種古詩文解讀。這些書又引領更多的讀者愛上古詩詞,追夢詩意人生。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