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坊子區優化學校布局,整合教育資源 從“就近就便”轉向“就優就好”
http://www.wandqa.cn2025年01月13日 09:33教育裝備網
“孩子逐漸適應了新學校的教學節奏,好朋友也越來越多。”近日,山東濰坊坊子區黃旗堡街道中心小學學生家長王成山告訴記者,他的孩子原本在黃旗堡街道逄王小學就讀。直至2024年秋季學期兩校合并,他的孩子才成為黃旗堡街道中心小學的五年級學生。
曾經的逄王小學,全校僅有19名平均年齡50歲的教師,100余名學生,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像這樣分布在農村的小規模學校,基本上都面臨著辦學規模小、師資匱乏、教學成效欠佳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難題,讓農村孩子享受更加優質均衡的教育,成為坊子區教育發展迫在眉睫的任務。
直面短板,因地制宜優化整合資源
坊子區現有中小學校35所,其中小學24所、初中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高中2所、完全中學1所,在校學生48674人,教職工3189人。
立足區域實際,坊子區委、區政府摸排調研、直面教育短板,提出推動鄉村小學向街道中心集中,鄉村初中向城區集中,實現“一街(區)一小學,初中學校三年內全部進城”,讓學生上學從“就近就便”轉向“就優就好”,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從2021年至今,坊子區通過撤點并校等舉措,已完成3所農村初中的進城工作,對13所農村小學進行資源整合。
坊子區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于世升認為,優化教師隊伍,補足師資力量,是教育改革提質增效的另一關鍵。
“村小教師人數少,往往容易出現‘大包干’等現象。”坊子區委教育工委副書記齊曉玲說,“有些老教師教學觀念更新不及時,教學手段單一,有時甚至各個崗位一肩挑。”針對這些問題,坊子區通過雙向選擇、重新競聘上崗的方式,分流安置撤并學校教師,并采取以強帶弱的模式,同科組教師一起備課、聽課、評課,建立教師成長共同體,不斷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賦能激活,以共同體帶動提質增效
如何賦能激活合并到新學校的教師,也是一個新的問題。“并校后,年齡較大的農村教師課時負擔得以減輕,工作質量和效率也隨之提高。”坊子區教體局副局長陳剛表示。
坊子區黃旗堡街道中心小學校長張汝軍坦言,剛并校的時候,合并過來的教師被要求每天拿出專門時間和“原住教師”一起集中寫教案、查教案,提高備課質量。但是,他們有的不太適應,沒少埋怨學校。對此,張汝軍經常召集教師們談心交流,并通過舉辦一些有獎小活動等,調動合并過來的教師積極性。
在教學業務提升方面,黃旗堡街道中心小學組成了一個“老帶新,新促老”教師成長共同體和教研共同體,力爭做到“頭雁引領、雁陣齊飛”。經過幾次思想碰撞,年輕教師帶來了新鮮的理念和活力,老教師貢獻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大家相互影響,齊頭并進。教師閆曉明說,與其他教師交流后,他嘗試著利用教育信息化設施進行教學研討、分享教案,不僅業務水平逐漸提升,還收到了許多家長的“點贊”。
“現在,無論是原住學校的教師,還是新加入的教師,教學素養都有了顯著提升,學生成績明顯提高,生源出現回流。”張汝軍說。
多措并舉,解決家長舍近求遠之憂
工業發展區李家莊村的孩子們合并到坊子區尚文教育集團后,有的家長顧慮“上學路變遠了,孩子接送成問題,校車也要收費”,坊子區多措并舉,積極解決家長之憂。
尚文教育集團負責人和區教體局基教科科長高學斌多次帶隊下鄉,深入實地勘察學生乘車點及運行路線,按照“照顧多數,兼顧少數,主線輻射支線,科學合理設站,保證按時接送”的原則,及時調整校車運行路線及停靠點。政府安排了校車接送、就餐等相關服務。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可以協調減免部分校車費。
此外,坊子區還投入550余萬元對尚文教育集團的教學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投入450萬元對尚文中學的餐廳進行翻建。“現在每一間教室都配備了先進的電子白板、空調等,實驗室里各種儀器設備一應俱全。”尚文教育集團校長杜增東介紹。
“以前都是通過課本圖示來了解相關原理,現在隨時可以近距離接觸到各種實驗器材。在做‘酸堿中和反應’實驗時,我看著試管中漸漸變化的顏色,真切地感受到了科學的巨大魅力。”從工業發展區實驗學校(初中部)合并到尚文教育集團的學生鄒馨銳說。
“下一步,我們將因地制宜穩步推進‘一街道一中心小學’規劃,持續優化整合教育資源,促進全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全力滿足群眾上好學的需求,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于世升表示。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