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年度回顧與展望
http://www.wandqa.cn2025年01月13日 09:48教育裝備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協同育人工作,強調“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堅持系統觀念、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大時代轉變,事關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
回顧2024年,全國各地各校著力強化學校、家庭、社會各方育人責任,著力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增強協同育人共識,提升協同育人實效,以教育協同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為共同辦好教育強國事業提供有力支撐。
回望2024
1
加強頂層設計 協同育人政策落地見效、走深走實
2024年,教育系統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進《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走深走實,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新格局。
一是系統推進,聚力奏響共育“協奏曲”。2024年,教育部系統謀劃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1月,積極推進協同育人機制改革創新試點,認定北京市朝陽區等97個縣(區、市)為全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實驗區,在組織領導、實踐探索、宣傳推廣等方面選樹先進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5月,組織召開全國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現場推進會,總結交流各地協同育人的經驗做法,進一步增強協同育人共識,著力推動以“教聯體”為抓手,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新格局。11月,細化“教聯體”工作方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推動各地中小學校加快“教聯體”建設,凝聚全社會育人合力,在館校協同、醫教互促、體教互融、家校互動、社教同頻、警校同步上加強協同配合。
二是多點發力,各地打好協同“組合拳”。各地全面落實《意見》和《工作方案》要求,加強組織協調、部門聯動,積極探索構建“省—市—縣”協同育人實施方案及配套舉措,進一步凝聚共識、明確分工、精準發力。例如,福建省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切入點,從完善政府統籌領導、教育部門推進、學校施策、家庭支持、各部門協調聯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六個維度,構建“政、校、企、研、醫、家”六位一體的心理健康關愛網絡。山東濰坊以家校社“親子共成長”工程為載體,經過22年的實踐探索,于2024年建立“黨政主導、專業引領、課程推動、家校協同、社會參與”的市域一體化家校社協同育人“濰坊范式”。湖南常德桃源縣以家長學習為抓手,全縣依托“家長同學”平臺,系統化、科學化、常態化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精品課,積極創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家庭賦能”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
三是以“聯”促建,探求家校社協同“最優解”。2024年,“教聯體”建設成為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最大亮點。一方面,“教聯體”建設進一步拓寬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時間和空間,通過政府、學校、家庭、社會資源單位等多主體“聯責任、聯資源、聯空間”,形成了更為廣泛的“人人、事事、時時、處處”育人合力;另一方面,“教聯體”建設進一步擴充了協同育人的領域和維度,不僅為學生參與文化學習、體育鍛煉、藝術活動、勞動教育、科學教育、社會實踐、課后服務等提供全方位條件保障,更是跳出教育領域,從社會發展大環境中去探尋破解學生成長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的“最優解”。通過以“聯”促建,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不斷推動教育生態重塑。
2
注重實踐創新 協同育人行動取得實質性進展
多元、多層次、多形式的聯合、聯結、聯動實踐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手段。2024年,教育系統全面開展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創新,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是以實驗區為抓手,多元化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創新。為解決目前家校社協同中存在偶發性、頻次低等突出問題,各地教育部門以家校社協同育人實驗區建設為抓手,不斷提高協同育人的專業化、數字化、協同化水平,為教育強國建設增強“向心力”、賦予“加速度”。各地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呈現多元化,有整體推進模式,如北京市海淀區、深圳市光明區堅持以育人為核心,重視學校、家庭、社會多元主體的跨界協同;有體系引領模式,如上海市奉賢區、重慶市渝中區從建設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入手,搭建線上線下家庭教育平臺;還有“同心圓”模式,如合肥市包河區、沈陽市皇姑區均以一所學校為“圓心”鏈接家庭和社區,協同周邊多個社會資源單位,構建覆蓋全面、層次分明的協同育人生態體系。
二是以區域為落腳點,多層次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特色實踐。在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已不再局限于學校的小課堂,而是擴展到了家庭與社會的廣闊天地。當前,許多地方正在著力構建以區域為落腳點的特色化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體系,有以區域紅色教育資源為引領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體系,如南京市玄武區整合區內紅色教育資源,依托紅色教育場館、實踐教育基地、街道社教中心、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開展協同育人實踐;有以區域聯盟為主體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體系,如成都市青羊區形成了由100所學校、100個種子家庭、100家社會單位組成的協同育人聯盟;有以“聯體聯教”為特色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體系,如濟南市歷下區結合區情、校情、地緣等因素,打造以強校幫助弱校,以學校帶動家庭、社會助力教育的區域“3+N”聯體聯教模式。
三是以“五育”并舉為立足點,多形式拓展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路徑。各地各校以“五育”并舉為立足點,多形式拓展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如湖南省長沙市實施的“校園+邊角”“學校+家庭”“區域+基地”等模式,打造了立體校園、同心校園、開放校園,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為學校勞動教育開拓了廣闊空間;廣州市天河區開展家校社協同美育進萬家活動,旨在打造家庭、學校、社會多元協同育人平臺,將學校美育教學與家庭美育實踐緊密結合,將“美育”送街道、送社區、送家庭,助力天河區教育事業發展;成都市雙流區棠湖中學實驗學校以“全要素、全鏈條、全時空、全形態”課程體系建設為抓手,構建了基于“五育”融合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體系。
3
開辟新路徑 數字化協同育人取得創新性突破
隨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家校社協同育人也急需利用大數據思維,構建數字化平臺,提高育人的智能化水平。
一是以“數字化行動共同體”打造為新路徑,開辟家校社協同育人新平臺。如國家開放大學充分發揮教育數字化優勢,發起家校社共育數字化行動,以數字化賦能建立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互動融合發展,培育高質量數字化家校社共育生態,形成家長信賴、學校歡迎、社會認可的工作格局。
二是以教育資源數字化轉化和開發為新手段,拓展家校社協同育人新領域。如福建省婦聯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每年征集、評選和制作一批家庭教育優秀課程視頻,指導各地市婦聯聯合教育、關工委等部門創辦各類網絡家長學校、家長成長學院等,免費向家長提供科學、專業、豐富的科學育兒知識,實現家庭教育資源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多領域拓展。
三是以引入數字化評價為新方法,實現家校社協同育人更高效。如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實驗小學借助數智技術,通過引入數字化評價、個性化評價和跨學科評價,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多元、多維評價方法創新,打破傳統教育的局限性,實現家校社間更高效、更精準的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以評促強。
四是以“線上+線下”雙線并進為新模式,創造家校社協同育人新動能。如重慶市科學城新鳳小學確立了“讓所有家庭都成長”的家校共育理念,通過“線上+線下”雙線齊驅的工作模式,創造性地實施“家校共育”數字化應用項目。通過專題講座、在線直播,定期組織家長收看,幫助家長解決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問題;通過每周專家視頻直播、親子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具體的共育內容,為學校“家校共育”發展注入新動力。
4
深化科學研究 以科研引領協同育人科學化發展
科研不僅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關鍵力量,也是引領教育創新的重要源泉。2024年在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科學化發展中,科研的引領作用尤為顯著。
一是科研為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了理念引領。2024年關于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論闡釋、責任邊界和實踐探索方面。如有學者提出家校社協同育人關系到新時代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家庭、學校、社會作為三大育人主體,需要進一步優化分工;有學者提出學校應主動作為,搭建溝通的平臺,做到與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方法相結合,社會教育要促進整個教育的“大氣候”,形成協同育人的良好環境;有學者剖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邊界、側重點、目標和任務后,提出要平衡好課程化和生活化,明確政府監督、指導、評估的定位,維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元主體的高度協同性。
二是科研促進了家校社協同育人方式創新。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家校社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了解科學的育人方法和技巧,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如廣州市黃埔區積極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將科學家、高層次專家人才等資源引入教育領域,邀請科學家走進校園,分享家庭教育心得,巧妙地將科技元素融于家庭教育之中。另外,還有科研機構開發了專門針對家校社共育的教育平臺,如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專門開辟了家庭教育觀念、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指導和家庭教育大講堂四大模塊。
三是科研助推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創新。許多地方和研究機構,以科研助推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創新,通過課題引領、標準研制、評估監測等形式,進一步厘清了研究目標,完善了研究內容,改進了研究方法。如重慶市教育評估院、家校社共育評估監測中心征集并立項家校社共育專項課題200余項,以項目研究方式,對家校社共育保障、共育實踐、共育課程等領域進行深入探索,探索家校社共育標準研究試點,助推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創新。
展望2025
不斷開創協同育人新格局
協同育人不是一個抽象的口號,而是一個具體的行動,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偉大的事業。2025年,教育強國建設進入全面布局且向更高層次邁進的新階段,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深刻領會、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大舉措,充分調動教育強國建設的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建設教育強國的強大合力。家校社協同育人是落實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所在。開創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格局,共同辦好教育強國事業要在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最關鍵支點上持續發力。
一是強化各方責任擔當,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完善政府統籌、部門協同、社會盡責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應當切實承擔起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的領導責任,強化統籌規劃與頂層設計,在經費、人員、場地等方面提供堅實的政策保障。各相關部門、社區街道以及社會資源單位,要依據《工作方案》中明確規定的職責,認真履行育人使命。要與學校建立緊密的工作對接機制,全方位覆蓋學生校內外學習生活的時間軸與空間場,從而凝聚起強大的育人合力。
二是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支撐協同育人工作高質量發展。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是家校社協同育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力量。地方各級政府要進行統籌規劃,把心理咨詢師、專任醫生、執業律師等專業人才納入到家校社協同育人專業隊伍建設體系之中。充分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開展家校社共育和家庭教育指導全員培訓,全面提升學校教職工的協同育人能力。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認證體系,明確崗位要求,對學校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社區工作者、志愿者及社會機構人員等主要承擔者展開系統培訓。同時,依托家長委員會、家長開放日等平臺,組建家長志愿者隊伍。
三是科學統籌協同育人資源,促進協同育人工作提質增效。家校社協同育人涵蓋了家校、館校、醫教、體教、警校等多個領域的工作,需要進行科學統籌與系統謀劃,強化資源保障與共享。地方各級政府應當全面梳理區域內育人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及利用狀況,對各類資源加以整合,搭建起共享平臺。各社會資源單位要立足自身職能與資源特色,為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活動創造便利條件,讓社會優質育人資源能夠精準地服務于協同育人,切實推動協同育人工作實現提質增效。
四是建立健全多元評價體系,確保協同育人工作科學高效。各級黨委和政府應把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成效納入到教育職責評價和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之中,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針對學校、家庭、社會資源單位等不同主體,分類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創新評價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開展全過程縱向評價、全要素橫向評價。綜合發揮評價的導向、鑒定、診斷、調控和改進作用,確保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扎實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實踐,共同辦好教育強國事業。
(作者單位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勞動與社會實踐教育研究所,曹楊系通訊作者;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23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重點項目“高質量勞動教育體系建構與實施路徑研究”[GYB2023007]研究成果)
王曉燕 曹楊 孟夢 黃海軍 陳穎 王貫朝 攝影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