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新動能
http://www.wandqa.cn2025年01月13日 10:16教育裝備網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突出強調了教育、科技、人才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性、關鍵性作用,并對教育、科技、人才服務于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交匯點,應自覺擔當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使命,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以新促質”的核心要義,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勢賦能。
培育力量:
深化教育教學綜合改革
教育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與先導。高校要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多層次、多類型、協同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拓寬教育教學的實踐場域,培養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匹配的拔尖創新人才。
嘉興大學坐落在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堅持把弘揚紅船精神作為立德樹人的有效路徑,構建特色化學科育人體系、系統化課程育人體系、立體化實踐育人體系、精品化文化育人體系、一體化管理育人體系的紅船精神“五化”育人體系;重組創新創業學院,成立省身學院,設立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機器人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全面實施“三育三融”“創新驅動”行動,完善拔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謀劃組建卓越工程師學院,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開放融通,培養卓越工程技術人才;貫徹落實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加快“四新”專業建設,通過“一減三增”,減少知識灌輸、增加體美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想得明白、說得明白、寫得明白、干得明白的復合型人才。
點燃引擎:
深化科研創新體制改革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高校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應主動發揮科技創新優勢,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打破傳統思維定式和學科壁壘,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完善學科布局和學科建設機制;堅持“四個面向”,聚焦重大原始創新和“卡脖子”關鍵技術,加快推進科研體系改革;深化產教研融合、政校企聯動,著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推動科研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注入原動力。
學校一是圍繞國家所需、行業所趨、學校所能,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完善學科布局和學科建設機制,推動學科迭代升級、交叉發展,構建第一梯隊學科做強、N個優勢學科做優、X個特色學科做特的“1+N+X”學科生態體系。二是聚焦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實施青年教師卓越發展、學術繁榮、科研團隊建設等系列計劃,建立與高水平大學建設目標相匹配的標志性成果激勵體系和重大科研項目成果培育辦法,啟動“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等系列制度,重塑科研創新體系。三是堅持需求導向、突出應用導向,推動跨高校、跨學科、跨領域、跨國界的協同攻關、協同創新,建強省重點實驗室、嘉興大學G60科創研究院等,深化產學研合作和協同創新,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產業發展,著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匯聚動能:
深化人才管理體制改革
疏通高水平人才培育的堵點卡點,必須在人才體制改革方面下更大功夫。具體來說,要疏通高水平人才培育的堵點卡點,加快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人才勇于探索、敢于突破,投身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國家為社會發展創造性勞動,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智力基礎。尤其要注意的是,必須堅持效率、效益、效果、效能“四效合一”,深化資源分配改革,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促進資源向更高效、更有益的領域集中,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產出,持續激發創新活力。
學校堅持人才強校戰略,系統重構人才引育體系。一是出臺“特設教授崗位”“南湖青年學者”“南湖學者”等高層次人才專項管理辦法,一體推進高層次人才的育、引、留、用、評、管機制改革。二是重塑人才評價體系,堅持能者多勞、多勞多得、優勞優酬。建立以貢獻、任務為導向,長短期結合的評價辦法,以崗位分類設置為基礎、以崗位任務為依據的崗位聘任與職稱評聘制度,與產出相掛鉤的全員績效工資分配制度,從而達到讓躺著的人走起來,讓走著的人跑起來,讓跑著的人跑得更快。三是改革學院辦學績效評價,堅持“院為實體、授權賦能、強院興!,全面推進校院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賦予學院最大限度的資源統籌和事業發展支配權,塑造更有活力的校院兩級治理架構。四是強化績效導向、突出貢獻導向,健全完善資源配置、預算管理、按勞分配等機制,構建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高效能的投入產出體系,全面提升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嘉興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