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科融合催生未來戲劇學蝶變
http://www.wandqa.cn2025年01月13日 10:16教育裝備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各行各業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包括戲劇在內的藝術表達方式和技術呈現多樣而復雜的圖景,劇種邊界、劇場空間、視聽媒介、觀演關系等正經歷深刻變革,戲劇發展面臨時代叩問。作為一所培養演藝專門人才的高等藝術院校,上海戲劇學院主動肩負藝術院校的使命和擔當,提出了構建“未來戲劇學”的倡議,不斷探索未來戲劇“新天地”。
藝科融合催生未來戲劇學
當前,藝術與科技的創新融合成為未來藝術發展的重要路徑。
時代大趨勢塑造新動能。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AI)、元宇宙、虛擬現實等前沿科技正不斷拓展藝術邊界,也勢必引起藝術領域變革,進而對藝術理論、學科和藝術教育等帶來全局性影響。高等藝術院校唯有“奮力一跳”直面挑戰,自覺建構面向未來的藝術學科、學術、話語體系,方能抓住機遇、蝶變煥新。
文化大發展催生新業態。隨著我國經濟持續轉向高質量發展,高品質文化供給愈發重要和緊迫。多種文化業態此起彼伏,歷經“鉛與火”“光與電”“數與網”的重大變革,并在“智與云”的賦能下,文化新業態不斷涌現。培育面向未來的藝術產業,既是滿足人民群眾更加多樣的精神文化向往的需要,也是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路徑。
范式大轉型呼喚新視角。當前,人們的戲劇觀念已經被新的樣態、技術、場域所“變通”。戲劇學研究范式在傳統“史論評”的“回望式”研究基礎上,需要開拓面向未來的“展望式”前瞻研究。未來戲劇學的提出,正是對時代新語境下戲劇學研究范式的積極回應和主動探索。
學科大格局注入新活力。新版學科目錄下,藝術門類學科建設兼具學術研究與創作實踐雙重功能。當下藝術創作中的新問題與新經驗,需要理論層面的總結、建構,并應用于新的藝術實踐。高等藝術院校亟須探索研究未來戲劇的形態,創作方式,創、演、觀的關系,以及傳統戲劇的表達,戲劇教育面臨的挑戰、變革和應對等議題。
系統布局構筑教育新高地
2024年,學校發出構建未來戲劇學的倡議后,全校迅速響應,在人才培養、創作實踐、理論建構等方面持續探索創新。
人才培養。一是明確頂層設計。確立思政引領、專業融匯、科藝融合、產教融通的“一引三融”人才培養模式,出臺了課程教材三年行動計劃,在本碩博三個層面融入“AI+藝術”,探索“教師引導、學生主動、AI進課堂”的智能化教學新模式。二是優化專業方向。申報智能影像創制、數字演藝設計等新專業,鼓勵院系探索AI領域微專業,開設“未來影像研究”等新方向,引進和培養一批具有數字媒體技術與AI背景的師資,切實提升傳統專業智能化水平。三是更新課程教材。一方面,全面優化升級通識選修課跨界拓展模塊,面向全校常態化開設“藝術與人工智能應用”等AI通識課程。另一方面,大力建設“AI+”專業課程,如“人工智能導論”等。此外,積極開發“AI+”教材,即將出版《人工智能藝術》等體現“藝術+科技+管理”融合特色的教材。
創作實踐。一是強化平臺支撐。依托學校建設的上海市虛擬環境下的文藝創作重點實驗室、數字演藝集成創新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等,聚焦數字文旅等應用領域,集合AI、大數據等科技,為校內戲劇、戲曲、舞蹈等專業的智能創作提供全流程設計與創作平臺。2024年,學校還圍繞“AI+演藝”積極推進實驗室落地建設,成為上海首批“模塑申城”行業應用示范基地。二是突出產教融合。學校緊跟科技前沿,積極對接產業,與中興通訊、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頭部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緊密聯系,并攜手復旦、上理工等知名高校在平臺應用、項目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達成合作。三是開展前沿創作。學校依托實驗室平臺,開展重大前沿創作項目7項。例如,推出“數字一大·初心之旅”大空間VR沉浸式體驗展,亮相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目前,學校正攜手綜合性院校和頭部企業,聯合開發“AI舞美設計助手”,并在算法框架搭建、語料收集與數據標注等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
理論建構。一是首創首發。為應對人工智能之變,學校第一時間謀劃布局,明確提出未來戲劇學建設構想,進一步闡述藝術院校要創新藝術理論、構建面向未來的學科專業新格局和變革教育教學的必要性。二是匯聚共識。組織開展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研討會和講座30多場,邀請知名專家學者開展學術交流。例如,舉辦“突破與攀升:數智時代中國舞臺美術高等教育大會”等研討會議。三是各界聯動。積極打造院校、校企聯動互助、協同提質、創新發展的交流平臺。例如,成立“中國數字演藝教育聯盟”等,以產教融合、學科交叉為切入點,探索AI賦能藝術創作的新模式、新技術、新方法。
以變革領跑未來發展之路
當前,全球高等教育已邁入“智慧教育元年”,未來戲劇學的建設也迎來了關鍵時期,學校持續以“領跑者”姿態,不斷探索戲劇學的未來發展之路。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為指導。一方面,文藝作品作為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觀察并理解未來戲劇學,精準把握當下社會脈搏。另一方面,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貫穿于未來戲劇創作各環節全過程,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吹響智能時代前進的號角。
構建“1+1+3+X+Y”資源支撐大平臺。“1”是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將未來戲劇學作為馬研院跨學科研究的重要內容;“1”是新成立的“AI+演藝”上海市戰略創新團隊,創設“AI+演藝”學科體系,構建演藝人才培養新范式;“3”是依托的3個實驗室平臺,分別為以“AI+演藝”實驗室為主體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平臺,以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為主體的數字多媒體交互平臺,以科委重點實驗室為主體的虛擬演藝技術應用平臺;“X”是鼓勵校內師生積極參與;“Y”是邀請社會各界學者和藝術家們共同加入。
開展“揭榜掛帥”實施有組織的科研。未來,學校將采取“揭榜掛帥”等方式,推出系列重點研究課題和方向,勾勒出未來戲劇學的“實景畫”。同時,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先進企業的合作交流,注重聯合培養與項目孵化,共同推動研究成果在藝術產業中的應用與發展。
深化“一引三融”人才培養模式。繼續打造主動適應時代發展趨勢的學科專業、課程教材等,緊密對接前沿科技產業,拓展“AI+”藝術教育應用場景,更加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創造力的培育和人機互動能力的強化。學校將創意學院更名為藝術科技與管理學院,其目的就是打造集創新型、平臺型、通識型于一體的新型學院,以期在科藝融合、實驗室建設、通識課建設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系上海戲劇學院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