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米博物館”打開館校合作新空間
http://www.wandqa.cn2025年01月15日 10:13教育裝備網
“一平米博物館”之所以能落地,背后是學校和博物館的“雙向奔赴”
據媒體報道,最近“一平米博物館”正成為不少中小學校師生喜聞樂見的熱門打卡地。這是一種設在校園里、占地極小的微型博物館。博物館藏品以這種方式入駐校園,引來學生們爭相圍觀、熱情討論、研學新知。
此前,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提出“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與途徑”“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等舉措。可以說,“一平米博物館”打開館校合作新空間,也是校社協同育人的新嘗試。“一平米博物館”之所以能落地,背后是學校和博物館的“雙向奔赴”,共同朝著高質量育人的目標努力。
“一平米博物館”通過創新空間利用模式、整合館校資源、提供豐富多元的服務與活動、嵌入數字技術等方式,為學生打開了新視野,為育人開拓了新空間。以“小巧、微型、精致”為特征,主題式的博物館可以“落在”校園的一角,可以“藏于”教學樓的一隅,也可以“隱于”學校的圖書館內,成為學校育人的豐富載體。如此,承載著歷史文化、藝術審美、天文地理等多元資源的博物館積極對接校園已有的育人資源,主動來到學生的身邊,開啟學生自主探索和深度思考的大門。從已經有的案例來看,“一平米博物館”可以根據不同學校的特征與學生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館藏資源推薦和服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為學校開展科學教育的重要窗口。同時,這種形式也加強了學校與博物館的密切合作,實現學校資源與博物館資源之間的動態聯動,放大博物館與學校合作育人的功能,讓彼此的互動、了解更加深入緊密。當然,在館校合作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館校合作資源、內容的適切性問題。常言道,適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對于館校合作,博物館和學校要共同思考研究“什么樣的資源、內容、形式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這一根本問題。博物館要深入學校,走到教師和學生中間,認真調研需求,統籌規劃配套活動。通過設計多樣態的博物館主題展覽,采用藏品展示、互動問答等多樣化的展示形式,讓合作的資源和內容最大限度地滿足學校師生的教育教學需求,發揮館校協同的效率和效度,呈現出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是館校合作的互動性問題。博物館和學校在合作過程中應該建構的是多元且常態化的互動關系。學校可以將自身的資源需求傳遞給博物館,充分利用博物館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促進校園文化發展和學生成長。同時,學校可以與博物館合作,孵化衍生“一平米博物館”小講解員、小館長等活動,在關注實效的同時用活資源,促成雙方良性互動、和諧共生的關系。
三是館校協同合作的可持續性問題。將博物館教育的內核融入學校育人過程,需要持續地深入探索,做成校社協同育人的典范,避免“曇花一現”。這就需要博物館和學校關注協同的可持續性。例如,雙方不僅要統籌考慮人財物的保障、合作模式、周期性評估與改進、外部環境影響等問題,還要努力提升彼此利益與目標的契合度等。如此,讓“一平米博物館”成為育人的動力源、能量場,實現良性循環。
“一平米博物館”讓博物館的藏品“走”到了學生身邊,解鎖了博物館育人的新功能,開啟了校館協同的新篇章。在取得成效、受到社會及師生廣泛好評的同時,也為其他社會資源全方位進入育人場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樣板。期待館校合作的“星星之火”,能夠帶動校社協同育人的“燎原之勢”,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與高質量育人體系的建構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
(作者系浙江師范大學高質量教育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