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探索使用AI的邊界
http://www.wandqa.cn2025年01月15日 10:13教育裝備網
如何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明晰學生使用AI的邊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最近,復旦大學教務處發布《復旦大學關于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明確提出“六個禁止”,引發討論和關注,被稱為“全球最嚴AI新規”。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速,迭代升級層出不窮,探索實踐不斷深化,對學生成長、人才培養、基礎研究和前沿創新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面對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國家層面曾出臺多項相關政策,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政策體系。同時,教育部也曾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要求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環境、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育管理、教育評價、教育科研等的融合路徑和方法。當下,如何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明晰學生使用AI的邊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政府、高校、教師和企業等多主體必須協同聯動。
政府要提出政策的“高線”。當前,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學生完全處在智能化的環境中。政府要從法律法規、倫理規范等宏觀方面研究建立更為完善的政策體系,其中不僅包括如何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還要在人工智能使用應用方面闡述基本立場、明確基本原則、研判基本情況,引領全社會關心支持人工智能應用工作。
高校應給出界定的“明線”。高校是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核心技術創新、產學研融合、高水平人才隊伍和科技智庫等匯聚的重要場域,又是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水平、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要地,具備多學科、跨學科、交叉學科的綜合優勢。高校要從把握人工智能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深度融合的特征出發,明確給出學生使用AI工具的有關建議。例如,此次復旦大學發布的相關政策,就是基于現實情況對學生進行的一次學術規范教育,有利于引導學生規避學術風險。
教師須制定操作的“標線”。教師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劇中人,面臨角色重塑、能力提升、方向把握等多重挑戰。教師也是與學生接觸最密切的人,還是學生的學術作品的第一把關人。作為學生學術路上的領路人,教師有責任在學生入學的那一刻起,就強調學術規范的重要性,逐步引導學生在合理合規的范圍內使用AI。通過親身示范,引導并激發學生進行觀點創新和知識創造。
企業當繪出創新的“亮線”。盡管高校紛紛出臺規范,但AI檢測工具的準確性卻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據媒體報道,有研究者對市面上的14款AI檢測工具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這些工具的平均準確率僅為67.2%,最高81%。此外,新聞報道中也有學生表示,其本科期間畢業論文的通過與否就已經包含AI檢測內容,但學校的AI檢測工具并不準確,時常會將學生自行撰寫的內容誤判為AI生成,給學生帶來了不小的困擾。這提醒相關技術研發企業,應該不斷迭代升級相關人工智能工具,更好地服務于知識生產。
身處人工智能時代,必須正向面對與應用AI工具。多主體聯動,協同探索構建起學生使用AI的“可見”邊界。如此,才能促進學生學用結合、思行統一,守住使用AI的“底線”。
(作者系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