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2年,河南省洛陽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教育大變樣——為城鄉融合發展注入教育活力
http://www.wandqa.cn2025年02月07日 14:34教育裝備網
區域簡況
洛陽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地處洛陽市區東南部,現轄3鎮3街道、87個社區,總面積約2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萬。現有各級各類學校77所,在校生約13.05萬人,教職工9000余人。目前,初步形成了教育規模適配、發展速度適度、教育結構適當、教育效益適應的發展環境,區域教育質量明顯提升。
萬安北麓、伊水之濱。作為河南省洛陽市的新開發區,洛陽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伊濱區)(以下簡稱“示范區”)正在加快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新城。
面對城市定位的改變,如何在原有全部為鄉村學校的“家底兒”上,盡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之間差距,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優質教育?在這份只能答好的試卷上,示范區圍繞“實現從鄉村教育到城市教育的跨越”這一目標,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壯大優秀教師隊伍,激發校園新活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重塑全區教育格局,加快推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優化布局 均衡資源
示范區2022年正式掛牌成立。這里原有的教育基礎非常薄弱,所有學校均為鄉村學校,且布局分散,規模偏小,設施陳舊,教育總體水平一度在洛陽市處于后位。
“成立之初,全區所轄5個鎮,有一百多個村,每村一所學校,就有一百多所學校,最小的學校只有二十幾名學生,不少學校校舍陳舊、設施缺乏、師資不足。撤點并校、優化布局成為解決城鄉教育突出矛盾的第一把鑰匙。”示范區政協工委副主任,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建銀說。
針對這一問題,示范區加大力度,接續實施《農村地區合點并校三年行動計劃》,在“擴容量、調結構”上做文章。先后投資近7億元,建成投用新學校9所,新增學位1.3萬余個,擴充城市優質資源體量,解決大校額、大班額問題。撤并小規模學校33所,讓山村學校學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
大谷關中學九年級的學生高紫嫣,便是這一變化的直接受益者。高紫嫣來自寇店鎮舜帝廟村,談及自己的新學校——大谷關中學,她滿臉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新學校的設施齊全,課程也更豐富了。教室溫暖明亮,新宿舍樓住得特別舒服,感覺比我家的條件還好呢!”她的媽媽在參觀過女兒的新學校后,由衷地表示:“這里設施齊全,安全舒適,管理也很到位,作為家長我們很放心。”
在示范區,像大谷關中學這樣煥然一新的學校還有很多。2024年秋季,洛陽市玉泉小學正式投入使用。這所嶄新的現代化學校,擁有嶄新的教學樓、多功能塑膠操場和智能教學設備等先進設施。家長們紛紛表示,玉泉小學的建成投用,解決了他們一直以來的“上學難”問題,讓孩子的求學之路更加順暢。
優化布局之后,還要跟上更多的貼心服務。撤點并校后,區里為有需求的學生安排了定制公交,接送孩子們上下學。各校紛紛硬化道路、粉刷教室、改造線路,消除安全隱患,美化校園環境。所有學校都配齊了廚房餐廳,統一標準采購配送,保證師生們吃得好、吃得放心。另外,還優化組合教師390名,使5000多名學生享受到了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就這樣,我們通過教育資源優化布局,邁出了城鄉一體謀劃、系統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第一步。”陳建銀說。
體制創新 暖心惠師
“你能想象嗎?在我們這兒,最受歡迎的是鄉村小學的教師崗。”示范區教體局黨委委員劉小玲笑著說,“每次接到想要聘去鄉村小學當教師的申請,我都得解釋回復,‘滿員了’!”
鄉村小學的吸引力在哪兒?當記者來到最偏遠的楊溝村伊山小學,看到這里整潔明亮的教室和師生宿舍、干凈衛生伙食不錯的食堂,認識了從2017年來支教后就一直留下來的女教師趙曉利時,逐漸找到了答案。
“孩子們純樸又上進,招人喜歡;這幾年鄉村教師的待遇越來越好,有宿舍、有山區補貼,還有評職稱時的綠色通道,這些舉措大大提升了鄉村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反正我是不想走啦!”如今,多年認真投入工作的趙曉利已經獲得了河南省骨干教師、洛陽市優秀山村女教師的稱號,并帶領更多的新同事鉆研英語學科的教研。
伊水小學校長王利曉原本是一家中心城區幼兒園的園長,2024年通過“縣管校聘”新機制的競聘環節,成為鄉村學校伊水小學的校長。“新機制給了我們在區內各校競聘的機會,激發了教師隊伍的活力,也讓我個人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王利曉說。
示范區多管齊下、綜合施策,掀起了一輪輪教師能力素質提升的“風暴”:組織校長培訓班和新任校長跟崗培訓,建立名校長工作室,形成后備干部、新任校長、骨干校長、名校長四級干部培養模式,著力培育一批業務型、專家型名校長。2024年舉辦“校長夜校”3期,“伊濱名師說”11期,“名師研訓”5次……郭煥鴿等47位教師榮獲省級優質課大賽、無人機大賽輔導獎等獎項56項,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實現大幅提升。
示范區還逐年增加教育經費預算,保證教師工資及各類補貼按時足額發放到位。2024年,示范區累計投入教育經費3.06億元,較上年增加4000萬元;單獨列資1500萬元重獎一線教師,讓每位教師都能切實感受到尊重和溫暖。“在示范區,教師絕對是幸福感最強的職業之一。”楓葉路小學校長宋光輝自豪地說。
亮出名片 激發活力
“這是我們種植的百草園,里面有地黃、雪蓮、玄參等多種藥材……”正泰小學三年級學生梁洛菲是百草園的小講解員,中午常常跟著老師來這里照料植物的生長。正泰小學為80多株植物貼上了名牌,校園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盎然生機,成為孩子們探索自然的小天地。
一所小學里有40多個博物館?在伊水小學二年級(2)班教室里,記者跟隨稚氣可愛的馬銘哲同學一起觀看標本,聽他細致講解,走進了小小的昆蟲世界。“筷”樂世界博物館、“妙趣橫生的盤子”博物館、“舌尖上的洛陽”博物館、“昆蟲世界”博物館……伊水小學的40多個班級分別打造了各具特色的一方園地,讓同學們不出校園就能游覽這些充滿妙趣的微型博物館。“班級博物館的建設,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生機,每一間教室就是一本鮮活的教科書,讓孩子們樂在其中。”校長王利曉說。
就這樣,示范區積極支持各校打造特色、亮出名片,樹立獨具特色的育人品牌。目前,楓葉路小學勞動教育、福民巷小學人工智能、龐村中學“向美而行”藝術教育、和諧小學足球等教育品牌“百花爭艷”,有4所學校獲評洛陽市義務教育標準化管理示范校、特色校,楓葉路小學校本課程“綠色生活 活力成長”獲得河南省“綠健”主題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建設案例評選一等獎。“越來越多的學校抓特色、創品牌,推進‘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陳建銀說,“示范區教育的名片越來越亮。”
隨之而來的,是示范區教育質量的整體改變,有一組數據可以證明:2021年以來全區學生數量持續增長,4年內累計增加3800余人,其中高端人才子女、高校子女、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外地到示范區購房業主子女達1.4萬余人,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教育品牌的“溢出效應”不斷彰顯。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