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AI通識課程 加快教育變革
http://www.wandqa.cn2025年03月14日 09:15教育裝備網
近日,北京市教委出臺《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工作方案》),計劃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市中小學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工作方案》提出,全市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每學年不少于8課時,覆蓋小學至高中全學段。
北京的做法,意味著將人工智能教育從零散的課外活動升級為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引發了廣泛關注。當人工智能不再是科技館里的互動展品,而是走進每間教室的必修課程,這場教育變革究竟能為孩子的成長帶來什么?當AI通識課程在基礎教育中引入,將為教育帶來怎樣的改變?這些都值得關注和思考。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下的教育格局中,AI通識課正成為推動基礎教育改革的關鍵變量。要讓這門課程真正發揮效用,需要多方面協同發力。
教師是AI通識課程的實施主體,因此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是實施課程的關鍵。當前,既懂AI原理又能將其進行教學轉化的復合型教師較為稀缺。各地教育部門應積極引進外部專業人才,盡快開展骨干教師人工智能通識培訓,組建“AI講師團”。學校可從現有教師中選拔并培養一批具備AI知識和教學能力的教師,以骨干種子教師帶動全體教師提升AI教學能力。
在教學方式上,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和記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AI通識課程可以帶來教學方式的深刻轉變,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例如,開展人機對話式學習、個性化自適應學習等新型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同時,融入學科大單元與項目式課堂教學,探索AI賦能的新型“雙師課堂”組織實施模式。具體而言,可以將AI技術融入學生評價、分層教學、作文批改、體質測試等具體場景,構建新型“師—生—機”關系,以“智能助教”實現精準教學。中小學可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課后服務和研學實踐,讓算法原理不再是抽象公式。教育部門則要及時征集發布AI通識教育典型案例,不斷總結經驗。
AI課程不僅是對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補充完善,更是推動基礎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利用AI技術,實時收集分析課堂語音、影像等數據,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及時、全面、客觀的評價,構建“以學定教—因材施教—以評促教”的智能化教與學新樣態。通過AI驅動的學生綜合評價,助力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發展。另外,學校管理人員運用AI評價模型,可以提升學校內部治理效能。利用AI技術進行數據收集、分析,教育部門能夠實現對學校辦學水平的精準評估,進而及時調整學校評價體系,為教育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站在智能文明的門檻前,基礎教育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北京此次AI教育新政,與其說是增加一門新課程,不如說是加快了教育生態的重構。這需要教育管理者保持戰略定力,堅守育人初心;需要教師突破學科邊界,把握教育本質;更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以積極主動的心態迎接教育之變。
(作者系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